宿迁市体育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宿迁市体育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产业研究课题组

  南京工业大学

   

  2016年9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现状与趋势分析 2

  (一)宿迁体育产业现状 2

  (二)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4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规划定位 7

  (四)发展目标 7

  三、主要领域和发展方向 9

  (一)时尚体育本体产业 9

  1、体育竞赛表演 9

  2、休闲健身 10

  3、培训服务 10

  4、场馆运营 10

  (二)时尚体育相关产业 11

  1、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 11

  2、时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11

  (三)时尚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 12

  四、重点项目和典型企业 13

  (一)载体设施建设 13

  1、时尚体育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13

  2、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项目 13

  3、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项目 14

  (二)主体培育 14

  4、健身器材制造集聚区建设项目 14

  5、运动手套生产企业集群建设项目 16

  6、运动功能饮料品牌企业打造项目 16

  7、时尚体育产业创意孵化园建设项目 17

  8、体育健身俱乐部促进项目 17

  五、保障措施 19

  (一)组织管理 19

  (二)资金支持 19

  (三)人才引育 20

  (四)体育传播 21

  (五)文化引领 21

  (六)信息支撑 21

  附件一:规划政策依据 23

  (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3

  (二)《江苏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36

  (三)《江苏省““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64

  附件二:相关体育产业企业招商目录 90

  (一)知名运动健身器材制造企业具体介绍 90

  (二)运动、户外服装类上市公司名录 95

  附件三:体育企业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96

  (一)北京新赛点体育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体育运动服务平台第一股 96

  (二)湖南体运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上市的专业互联网高尔夫综合服务运营商 98

  (三)“互联网+体育社交”构建悦跑圈的全新商业模式 100

  附件四:京东跨界投资体育产业案例 102

  附件五:项目案例—“ 际华·目的地中心”项目 105

  附件六:宁海案例:小县城变“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106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宿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时期,也是宿迁建成时尚体育城市的关键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促进体育产业快速成长,以有效发挥体育产业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依据《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江苏省“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宿迁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国家统计局2015年9月发布的《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将体育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并将体育产业划分为11个大类:(1)体育管理活动;(2)体育竞赛表演活动;(3)体育健身休闲活动;(4)体育场馆服务;(5)体育中介服务;(6)体育培训与教育;(7)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8)其他体育相关服务;(9)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10)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11)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本规划中涉及的体育产业按此概念和分类界定。

   

   

   

   

      “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育围绕建设体育强市和生态体育城市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体育产业振兴计划,着力培育体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等方面市场,建立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具有宿迁鲜明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育产业产值进一步增加, 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0.89%。

  

  图1 宿迁2010年-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图2 宿迁2010年-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及GDP增长趋势

      场馆、场地设施。全市现有体育场馆8座,宿城区体育馆和游泳馆启动建设。全面完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超额完成健身绿道建设任务,达76.5公里。古黄河生态体育公园体育功能进一步完善,新建轮滑场、门球场、足球场等场地设施,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2013年,全市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为2.42平方米,2014年底,全市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为2.55平方米,高于全省均量并在苏中、苏北领先。

      参与体育活动人口。全市参加体育活动人口数约为160万。全市形成元旦万人长跑、绿色健身日骑行、全民健身日展演与表彰等传统群体活动和品牌活动,并承办了无限极2014世界行走日活动等一些国内影响力较大的群体活动,营造浓厚全民健身氛围。市级层面制定下发“月月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工作方案,全年举办千人以上群体活动30余次;各县区、乡镇、社区,各级协会、社团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体活动,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

      体育赛事。“十二五”期间成功举办三届骆马湖·三台山生态四项国际户外运动精英,该赛事入选国际A级赛事并荣获“2014年度江苏省十大最具品牌价值体育赛事”;举办的其他国家级赛事包括:2015宿迁·中国青少年高尔夫未来之星领英赛、2015中国足球协会女子超级联赛、2015年全国象棋甲级联赛、2015年全国排球冠军赛、第二届全国泗阳平原林海自行车公开赛、2015年泗洪全国半程马拉松赛;省级赛事包括:2015年省少年儿童网球排名赛总决赛、2015年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2015年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丙组)、2015年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小学生体育传统学校田径夏令营、“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阳光联赛总决赛(小学男子甲组、初中女子)

  体育企业及非企业组织。截止2015年底,全市有体育装备制造企业52家,健身、休闲类经营性场所168家。市级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共7家,市级体育社会协会共有33家,属于社会组织。

   

  “十二五”期间,宿迁体育产业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基础薄弱的局面仍未改变,人均体育事业经费低于苏北平均水平;二是体育人才缺乏,熟悉体育产业和体育企业管理的专业化人才较少;三是体育产业总量偏小,截止2015年,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1%。

   

      从国家层面看,“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速度、结构调整的步伐要比“十二五”末期快,创新驱动的力度要比“十二五”末期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体育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体育业态层面看,体育不是一个单业态产业,与科技、文化、旅游、娱乐有密切的联系,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必然要与相关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未来体育器材生产商需要提高技术层次,拓展自身的品牌力量。居民收入的增加带来的消费升级趋势表现为逐步增加教育、娱乐、文化、健身、旅游等服务支出,而体育产业与这类需求有着天然相关性,如旅游,欧美休闲度假产品50%左右与体育相关,其中又约80%是与徒步、骑行、自驾、露营等户外结合的度假产品。目前国内体育消费主要是产品,占比近70%,服务不到30%,未来大众体育服务需求业是主要增长点。

      从地方层面看,按照国际通行研究的标准,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体育产业的发展会呈现出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态势,而宿迁“十二五”期间人均GDP已超5000美元,“十三五”规划中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是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体育产业有望成为拉动宿迁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宿迁独特的优势在发展有空间,资源有优势,消费有市场。为提升宿迁软实力,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城市发展战略,宿迁制订了时尚体育发展规划,把时尚体育作为引领宿迁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之一。以时尚体育产业为主体,加快推动宿迁体育产业做大做强,将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宿迁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据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时尚体育发展规划,初步构建结构合理、有宿迁特色的时尚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良性互动作用,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扩大体育消费,为宿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创新服务方式,强化市场监管,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与创造力,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体育产品供给与需求相适应。体育产品需求侧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推动形成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体育产品供给侧要通过创新,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增加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满足大众基础健身需求同时,适应体育市场消费者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良性互动作用,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各业态全面发展,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到2020年初步建立以时尚体育赛事体系为核心,以体育本体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为两翼,以时尚运动与休闲旅游融合为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把宿迁打造成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时尚体育城市。

  

  

  

   

   

  

   

   

      《江苏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列出2014年江苏体育产业增加值为716.82亿元,按宿迁的统计数据,2014年,宿迁体育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0.89%, 按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0.68亿元计算,2014年度宿迁的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7.18亿,在全省的比重约为2.4%。《江苏省“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以此为基数,结合宿迁体育产业增加值目前在全省的比重,考虑宿迁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设定宿迁“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125亿,成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

      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2%;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40%;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3.5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9%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3%以上。

      围绕“国际时尚体育之城”品牌创建,聚焦宿迁体育产业主要领域,把握“十三五”期间宿迁体育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发展完善“1+5+1”时尚体育赛事体系,即“1”个国际时尚体育周,国际生态四项赛、瑜伽、帆船、力量举、极限运动5项赛事,“1”个宿迁市民时尚运动联赛。把“宿迁国际生态四项赛”办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一流的品牌赛事。

  推进时尚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注册成立体育赛事经营公司,扶持发展1家本土的大型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和一批小型体育赛事运营公司,从事体育赛事经营策划、品牌包装、广告赞助、体育媒体传播、门票及装备租赁、衍生品销售等的运营,形成完整的赛事运营产业链,让时尚体育赛事释放更大商业价值。

  继续承办中国足球协会女子超级联赛,并依托国家级足球赛事造成的影响大力发展足球产业,吸引职业与大众选手参与足球运动,打造足球产业链。精心组织好校园足球、篮球、排球联赛等青少年竞赛,以及万人长跑、城市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等传统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不断扩大规模和影响力,力争打造1-2项省内知名的群众体育型赛事。办好市民身边的体育赛事,筹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体育运动会。积极支持各县(区)围绕“一区(市、县)一品牌”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

  抓住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大众体育服务业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引导市民体育消费。倡导“生态、运动、健康”的生活理念,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品牌建设,形成与“时尚运动之城”相适应的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以工具、社区、O2O等运营模式,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为各年龄阶段运动人群和潜在运动人群提供时尚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健身产品和服务。

  针对时尚体育运动的特点,支持创办专业培训机构,开发帆船、力量举、极限运动等时尚体育专业培训项目,提升时尚体育项目的参与度,培育时尚体育消费市场。对马拉松、游泳、瑜伽、网球等大众健身项目,开发公益培训和市场化培训模式结合、从低端到高端不同层次的培训产品,满足社会的普遍需求。鼓励开展个性化的培训服务,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提供与交互式沟通,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体育消费需求。

      进一步提高现有的宿迁市体育馆、宿迁市游泳馆、沭阳县体育场馆与训练管理中心体育馆、沭阳县体育场馆与训练管理中心体育场、沭阳县体育场馆与训练管理中心游泳馆、泗阳县体育中心体育场、泗阳县体育中心体育馆、泗阳县体育中心游泳馆等场馆的使用效能。引入公司化运营机制,组建场馆运营联盟,统筹场馆运营,整合与盘活分散资源,实现差异化经营,在开放场地同时提供特色化服务,充分激发场馆活力。

  以“体育+科技”模式推动体育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本土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鼓励现有健身器材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引导其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以“体育+时尚”、“体育+生态”模式,推动宿迁传统产业向绿色、健康、时尚方向转变:“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建设和时尚体育融合,发展运动功能性面料、服装鞋帽制造,将体育元素融合到宿迁传统纺织服装产业的产品创新中,发挥体育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宿迁传统优势饮料制造行业和时尚体育融合,开发运动功能饮料产品,或向运动饮料生产转型。

  利用时尚体育赛事持续举办衍生出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提升宿迁体育用品销售的规模和体量。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与赛事运营、体育中介等服务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打造宿迁体育用品商贸中心,集销售、展示和体验为一体,形成集聚效应, 增强自有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政府与社会专业机构协同,加快时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完成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慢行系统,自行车高速路,步行-慢行系统)所涉及的道路、绿地、户外健身设备等体育设施及附属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形成中心城区的体育休闲圈、环抱中心城区郊区(市)县的休闲旅游圈,引导市民享受体育休闲,吸引更多游客来宿迁进行体育休闲之旅。统筹时尚体育八大主题公园(智慧足球公园、四大满贯网球公园、橄榄球主题公园、水上运动娱乐公园、生态体育公园、轮滑主题公园、蹦酷体育公园、极限运动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在相关体育建筑、运动项目场地设施及配套的培训设施、服务设施的设计和施工上加强创新,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围绕宿迁时尚体育赛事的开展,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发1-2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建设1家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把宿迁打造成体育旅游目的地城市,创建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重点建设三台山时尚体育集聚区、骆马湖水上运动集聚区、宿城全天候时尚运动集聚区、沭阳生态体育健身休闲区、泗阳生态体育运动休闲区、泗洪-洪泽湖生态体育休闲区等体育旅游区。开发“时尚体育·四季游”、“时尚体育·夏令营”、“时尚体育·康复行”等特色旅游线路和项目,推出与“国际生态四项赛”相关的体育旅游体验定制服务,以丰富的体育旅游特色化、个性化供给,带动相关消费。

      

      持续推进时尚体育四大体系建设,建设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实施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计划,为时尚体育产业发展构建优质平台。

       建设三台山森林公园时尚体育主题功能区、骆马湖时尚体育主题功能区、古黄河-大运河风光带时尚体育主题功能区,依托各功能区的生态规划与自然环境资源,规划布局相匹配的时尚体育运动项目体系,打造运营平台,在功能区内形成完整的依托三台山绿色生态型运动的运动健康休闲产业链、依托骆马湖水上时尚运动项目体系的运动休闲产业链、依托“古黄河-运河风光带”时尚特色体育俱乐部运营的景观体育产业链。以此产业链为基础,加强时尚体育项目基地建设,进一步打造国际时尚体育文化活动聚集区,建成1-2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并积极申报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

  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是江苏创新体育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重大举措,宿迁湖滨新区晓店镇于2016年10月入选首批省地共建体育健康特色小镇,按共建协议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在2年建设期内,按年度完成投资和项目建设,并对建设期内年度计划完成情况、投资进度完成情况、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建设效果等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建设期满评估合格,获省级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命名。通过特色小镇建设融合体育、健康、旅游、休闲、文化、养老、宜居等功能,有效带动区域内具有滨水特色的体育健康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在晓店镇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健康旅游产业集群和品牌。

      以宿迁市现有体育场馆为中心,打造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用品销售、商贸会展等功能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提供多元化体育文化综合服务,并为汇聚体育产品资源提供平台,以对接社会资本,引入体育创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运营。到2020年建成3个体育服务综合体。

      完善服务综合体“智慧体育”建设。将“互联网+”理念引入综合体管理,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覆盖全综合体的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提升场馆运营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APP等应用手段完善体育社交、场馆设施使用信息查询、体育活动信息发布、健身指导等服务。实现体育场馆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

  做强骨干体育企业,孵化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1-2家上市体育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形成特色体育产业集聚区。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打造较大规模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服务于大众的健身需求。

   宿迁健身器材制造有一定产业基础,除了为大众健身提供器材外,还可以与时尚体育赛事中“力量举”相结合。宿迁现有宿迁市楚霸器材有限责任公司、宿迁市宿城区新苑健身器材厂、沭阳新天地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沭阳县巨龙体育器材厂、宿迁市康迪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健身诺健健身器材有限公司等健身器材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鼓励支持本土健身器材制造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宿迁市楚霸器材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扶持新创一批健身器材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形成健身器材产业集聚效应。引导健身器材制造企业延长产业链,从单一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服务等领域延伸。

   

  表1 世界著名健身器材制造商

  公司名称

  产品

  备注

  美国爱康ICON

  数百种世界先进的健身产品:力量练习器、肌肉增长仪、自行车,台阶机,划船机,滑雪仪、跑步机等

  全球最大的用健身器材制造商和经营商,健身器材的创新技术无人能及

  美国诺德士Nautilus

  跑步机、椭圆机、力量器材、台阶机、动感单车、靠背式自行车等各类健身器材

  诺德士1951年,发明了世界第一台跑步机;1968年,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室内动感单车

  美国力健Lifefitness

  有氧设备、力量器械等

  以其独特的跑步机设计而闻名

  西班牙BH集团

  有氧健身器材、电动跑步机、健身车等

  HIPOWER系列有氧健身器材是国际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意大利泰诺健Technogym

  有氧、力量及自由举重设备

  悉尼雅典奥运会、2006年冬奥会健身设备指定供货商,北京2008年奥运会健身器材独家供应商。

  美国赛百斯Cybex

  医疗复健器材、心肺运动器材、跑步机、有氧器材

  生产全球第一台跑步机;以重量训练器材闻名于全球

  美国必确Precor

  电动式划船机、跑步机及脚踏车,体适能系列产品

  Precor是椭圆机的先驱

  美国星弛StarTrac

  以商业用心肺训练产品为主

  StarTrac跑步机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最卖座的商业用跑步机,产品耐用性非常高

  加拿大Bodyguard

  有氧设备的顶级产品

  北美最大的单车及跑机生产公司

  美国Ivanko

  专做杠哑铃片

  杠哑铃片霸主品牌

  德国GYM80

  力量训练器械

  可靠性好

  英国PULSE

  有氧训练器械、力量训练器械及综合训练器械领域

   

  日本猫眼CATEYE

  健身车系列、阶梯机系列及跑步机等

  日本健身器材国际市场龙头

  韩国秀健STEX

  跑步机、健身车、椭圆机等

   

  美国KEISER

  力量训练器械

  是世界公认的气动器械制造商和主要的研发厂商

  台湾乔山Johnson

  跑步机、椭圆机、脚踏车、健身车机、踏步机、划船机等

  由OEM换跑道成为自创品牌的成功例子

  台湾SPORTSART

  商用电动跑、商用健身车、商用椭圆机、商用台阶器、商用划船机

  SPORTSART以其优异的性价比享誉全球

   

      纺织产业是宿迁优势产业之一,宿迁现有泗阳捷锋帽业有限公司、江苏动易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宿迁唐人服饰有限公司、沭阳县塘沟镇良军运动手套厂、健身百恩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沭阳县旺群体育用品厂等于与体育纺织品生产相关的企业,产品包含运动服装、运动帽、运动手套等。目前体育服装市场基本被国际和国内几大品牌占领,而运动手套市场国内企业以代加工居多。运动手套品类众多,使用广泛,市场前景广阔,重点打造运动手套产业集聚基地,选择现有企业某一类型具市场前景的运动手套生产重点扶持,聚拢运动手套生产及其辅料生产企业,鼓励创建自由品牌,形成以自有品牌企业为龙头,产业链上下游集聚的运动手套生产企业集群。

      饮料生产是宿迁的传统优势产业,体育运动与饮料有天然的联系,引进知名运动功能型饮料生产企业进驻宿迁,扶持新创或推动现有企业转型,在“十三五”期间培育运动功能饮料自有品牌。鼓励饮料生产企业与时尚运动和健身服务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运动功能型饮料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

  鼓励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求从塑造体育产业品牌形象、扶持体育微小企业发展入手,以体育商品创意设计和展示交易为先导,通过整合体育资源,打造独具宿迁特色的体育孵化器。

  时尚体育产业创意孵化园功能定位。建成集特色体育赛事聚落、体育产业孵化聚落和体育运动体验旅游聚落为一体的“宿迁时尚际体育产业创意孵化园”,形成体育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育产品创意成果转化、特色体育赛事和运动项目策划推广、体育旅游产品体验和展销的四大平台,为创意人员与生产企业、设计成果与制造企业、消费者与体育商品、供应者与体育产品之间连起“四条纽带”。

  时尚体育产业创意孵化园市场主体。积极引进体育营销、赛事推广、体育培训、运动体验等有创意的企业落户孵化园。针对中小微有潜力的体育创意设计、互联网+体育类企业推出吸引其落户和发展的政策和条件,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

      宿迁现有168家健身休闲经营性场所,选择其中1-2家,如宿迁市凤凰国际健身俱乐部、宿迁飞翔健身服务有限公司,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专业性强的互联网+健身服务企业,打造健身服务业知名品牌,并带动大众健身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力争到2020年建成65个具有一定影响、较大规模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每个体育健身俱乐部推动体育消费500万元以上。

      给出体育领域的“负面清单”,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体育领域都向社会开放,营造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加快推行体育领域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管办分离。健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体制机制,完善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配套政策。

  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把适合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体育服务事项,按照法定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承担。探索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体育赛事和活动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体育服务供给与保障体系。

  加大财政资金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与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市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自2011年设立以来,重点扶持全市体育健身休闲和场馆服务、体育品牌建设、体育赛事活动、体育装备制造、新兴体育服务等类别的体育企业和单位。2011年规模为300万共资助12个项目,2012年产业引导资金规模为400万共资助15个项目,2013年产业引导资金规模为500万共资助18个项目,2014年产业引导资金规模为500万共资助21个项目,2015年产业引导资金规模为500万共资助18个项目。“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实现10%的年增长,采用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领域的体育产品、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

  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定制宿迁时尚体育个性化PPP模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助推项目发展。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力度,激励社会力量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等企业上市。鼓励国有资本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合作,共同建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探索、试点以体育赛事股权众筹、体育场馆设施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形式运作体育资源, 优化体育资源市场化配置。

  制定高层次体育人才引进办法,在体育行政管理、全民健身培训服务、竞技体育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体育对外交流等重点领域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实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建立一支熟悉体育产业和企业管理、具备市场运作能力的人才队伍。构建人才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轮岗交流等选才用人机制,完善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为体育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退役运动员的创业孵化,研究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的扶持政策。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

      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已经不再局限一个平台,由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应用等新媒体构成的多平台输出,已成为体育传播和营销的必然。形成宿迁体育传播多平台模式,尽可能多的覆盖不同媒体偏好受众,把宿迁的特色体育赛事、丰富的体育产品、优美的生态环境推广和推荐给尽可能多的受众,以达到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筹办宿迁时尚体育发展论坛,与重要体育平台、知名门户网站合作,加强论坛的策划推广,提高论坛影响力,藉此提升宿迁时尚体育城市的知名度。

   “十三五”期间,积极培养大众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体育消费习惯。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积极推广体育文化。通过各级各类赛事打造宿迁体育文化特色,搭建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平台,强化政府引导、民间积极参与的体育文化对外交流,建立体育文化人才贮备库。继续推行“四个一”行动计划,举办时尚体育节,立足自身优势,挖掘特色资源,打造自己的体育文化品牌。完善体育文化工作运行机制,拓宽体育文化建设筹资渠道,建立体育文化建设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体育文化建设成果。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进宿迁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基础信息体系。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机制,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建立宿迁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并对宿迁体育产业进行年度统计调查。建立全市体育产业数据库,探索实施建立体育产业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统计数据,为企业投融资和体育产权交易提供信息服务。利用体育产业和消费信息大数据,展开体育产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实施体育产业智库工程。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四是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

      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 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 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学校落户中国。

      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提升产业能级

      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

      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四)扩大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五)引导体育消费

      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四、重点行业

      (一)竞赛表演业

      加强体育赛事评估,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明星。加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二)健身休闲业

      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制配套系列规划,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贯彻落实《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有关规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社区健身设施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三)场馆服务业

      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体育中介业

      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

      (五)体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六)体育传媒业

      大力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传媒产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利用各类体育社交平台,促进消费者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兴媒体参与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

      (七)体育用品业

      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高端器材装备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对接体育健身个性化需求,鼓励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的研发。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体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彩票创新步伐,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体系

      切实落实现行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转播、安保服务、场馆开放和产业统计等政策创新。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政府引导设立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支持项目,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继续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体系。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完善其中体育产业的内容。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落实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惠及体育产业。各地要把体育产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十三五”体育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为统筹规划“十三五”时期体育改革与发展,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江苏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江苏体育取得显著成绩

  “十二五”时期,全省体育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体育强省的主题,深化体育改革,转变体育发展方式,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省体育事业呈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11个省辖市建成体育强市,56个县(市、区)获得体育强县称号,11个省辖市、86个县(市、区)建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全民健身体系不断健全。12个省辖市建成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和5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中心,90%以上的县(市、区)建成“新四个一”工程,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新建健身步道6500公里,基本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2.01平方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5平方米。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健全,共有县级以上体育社团3237个、各类体育俱乐部11653个、团体会员15000余个、个人会员170万余人。社会体育指导员24.4万人,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0人,建成市级以上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70个,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5%,全省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2.1%。

  竞技体育实力稳中有升。省优秀运动队多元化办队局面基本形成,与南京、苏州、常州、无锡市体育局以及南京工业大学、海澜集团等联办或共建29个项目。职业体育迈出新的步伐,8支职业体育俱乐部参加全国职业联赛,江苏舜天足球队首获全国足协杯冠军。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升,在伦敦奥运会上,6人次获3.5枚金牌,金牌贡献位居全国第四;在广州亚运会上,36人次获19枚金牌,比赛成绩全面超上届;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获得45枚金牌并列第四名,综合排位第五名;在第一届全国青运会上,获得金牌34枚,金牌、奖牌、总分均列全国第二,南京市代表团金牌、奖牌、总分均列全国第二。

  青少年体育切实加强。体教结合机制不断完善,积极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大力发展校外足球、篮球等项目活动中心,与教育部门共同推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校园足球活动大力开展,创建61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创建37所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总数并列全国第一)、36所国家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43所省级后备人才基地,创建23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常年坚持业余训练人数达2.1万以上。

  体育产业日益壮大。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省体育产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拉动效应明显,五年来累计投入4亿元扶持569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近240亿元,财政投入乘数比达1:60。命名省级体育产业基地59家,涌现一批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体育企业。五年来累计发行体育彩票808.09亿元,筹集体彩公益金226亿元,荣获全国体彩销量“十连冠”。体育培训、体育康复、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体育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716.82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达21.3%。

  体育竞赛提档升级。成功举办南京青奥会和亚青会、第十八届省运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盛赞南京青奥会“完美无缺”。五年来,共举办承办全国以上体育赛事1221项,其中国际赛事339项,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成功举办了第2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国际田联竞走世界杯,形成了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一批自主品牌赛事,提升了举办城市的形象和影响。体育赛事审批改革掀起了马拉松赛事热,拉动了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

  体育科教、体育人才、体育宣传、体育法制以及体育文化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江苏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市场配置资源能力不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政府职能转变尚未落实到位,市场监管职能有待加强;竞技体育面临转型发展和保持成绩的双重压力,相关配套政策、社会支持氛围相对缺乏,改革方向和措施难以抉择;社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仍需培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土壤还不够丰厚;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体育工作实际,高素质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仍然缺乏。

  二、“十三五”时期江苏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面临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江苏体育面临着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体育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从公共服务来看,将进一步转变体育的政府职能,更多更好地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合理定位和良性互动,进一步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和多元供给。健康中国和健康江苏建设为体育发展提供新动力,体育在前移健康关口、预防疾病发生、提高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得到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从发展方式来看,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体育发展提出新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体育的产业功能和价值将会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实现与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深化改革来看,行政审批改革和事中事后监督力度将不断加大,体育社会组织将更多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在公共体育管理和服务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国家层面的足球和全运会改革顶层设计,商业性和群众性竞赛审批权限取消,体育社会组织改革的整体推进,将加快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推动体育发展方式快速转变。

  (二)发展理念。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江苏体育既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五个迈上新台阶”和“八项工程”部署要求,与时俱进拓展和优化调整江苏体育发展战略。

  ——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以改革创新为主引擎,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市场机制,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江苏体育转型发展的鲜明特征。

  ——始终坚持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加大经济薄弱地区体育扶持力度,推动体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推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的低碳环保优势,加快建设健身步道、体育公园、户外营地等生态设施,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绿色产业,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始终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融入国际体育事务,积极申办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大局。向社会全面开放体育资源,促进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卫生、科技等行业深度融合,在扩大开放中拓展体育发展新空间。

  ——始终坚持共享发展,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各类人群体育,进一步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让人们共享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三)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全省体育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按照健康中国和健康江苏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加快体育工作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着力完善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成与“强富美高”新江苏相适应的体育强省,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在探索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作出积极贡献。

  (四)目标任务。“十三五”时期,江苏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更加完善,人民体质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按照均等化、全覆盖、可持续的要求合理配置体育资源,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数量和功能进一步提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9%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3%以上。全省县级以上体育社团总数达到4000个、团体会员2万个、个人会员200万人,各类体育俱乐部达1.5万个。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5人。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前列,形成稳定的江苏优势项目群。建立竞技体育科学评价体系,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多元办队格局更加完善。参加第31届奥运会力争参赛项目、参赛人数、参赛成绩,以及获得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参加第32届奥运会力争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参加第13届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职业体育俱乐部保持在10支以上。

  ——青少年体育工作实现更大发展,青少年体质水平和后备人才培养效益同步提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逐步养成,每人熟练掌握1—2项以上运动技能。足球、篮球、排球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足球、篮球等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达35所。优秀后备人才科学选材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业余训练运动员人数稳定在2.2万以上。

  ——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同步增长,群众体育消费得到较大提升。体育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更多体育企业向服务业延伸,体育产业链拉长、附加值提高,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35%左右。全省体育彩票五年销量达70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体育竞赛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育竞赛对扩大城市影响、促进体育消费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申办国际重大赛事5项以上,承办全国高水平赛事100项以上,培育1-2项国际一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体育竞赛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体育竞赛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以社会力量投入为主体的办赛数量显著增加。

  ——体育科教人才水平明显提升,支撑体育事业科学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体育科教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前列,取得一批国内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人才队伍结构趋于合理,省优秀运动队高级职称教练员比例达55%,涌现一批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运动员及国际级体育健将,国家级以上裁判员数量占总量比例达9%,管理、经营性人才比例明显提高,高级职称或国家级以上人才占专业人才数量比例达40%。

  ——体育文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体育素养成为个人全面发展能力之一。以体育项目为重点的体育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和社会舆论氛围初步形成。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体育强省新内涵,体育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三、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

  (一)转变体育工作政府职能。明确政社分开、事企分离、市场主导资源分配的改革路线图,加快推进简政放权、管办分离、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规划制定、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切实优化体育行政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一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关系,修订完善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职能,科学配置行政权力事项。加大体育立法和政策研究力度,形成比较完善的体育政策法规体系。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完善购买服务内容、标准、方式和程序。

  (二)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体育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体育机构职能体系,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快构建行政监管、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注重加强部门协同监管,逐步推进建立与工商、公安、卫生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充分发挥信用管理在事中事后监管中的作用,将重大体育违法违规行为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职责履行、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新闻媒体、行业组织、利益相关主体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监督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共治共管。完善体育统计制度、标准和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制订机构编制管理、收入分配等分类改革后续配套政策,充分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深入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修订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奖励处分等规章制度。重点推进事业单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个人任期目标责任制,创新推进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和非在编人员人事管理,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鼓励社会参与体育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体育领域资源全面开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采用公共私营合作制(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体育消费快速提升。深化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运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运营主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发展,鼓励多元投入职业体育,优化市县、高校、企业、协会联办省优秀运动队模式,推动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向市场。拓宽培养渠道,完善选拔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在竞赛组织、技能培训、健身指导等方面参与市场运作,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微观主体作用。

  (五)完善体育社团管理体制。逐步取消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体育协会的主办、主管、联系和挂靠关系,体育协会依法登记和独立运行,体育部门依据职能对体育社团提供服务并依法监管,逐步实行依照章程自主选人用人。对社会体育类单项运动协会实行政社分开,并探索一业多会;以足球改革为试点,推动竞技体育类单项运动协会形成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实体。对已在体育社团中任职、兼职的公务人员,按相关规定进行逐步清理。建立独立自主、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体育社团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机制。不断优化体育社团等级评估工作,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和公众投诉制度,省属体育社团实现3A级以上体育社团全覆盖,市属和县属体育社团实现2A级以上体育社团全覆盖,其中5A级达到20个以上。发挥好省发展体育基金会作用,推动体育公益事业发展。

  (六)加快推进足球改革。建立健全江苏足球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足协与体育行政部门、事业单位脱钩,在足球业务、财务人事等方面自主行使职权。明晰足球协会、俱乐部、省江宁足球训练基地三者职能及其关系,俱乐部对教练员、运动员均实行合同制,省江宁足球训练基地承担提供全省足球训练、比赛、培训等保障。鼓励多元资本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大型体育场馆采取单独组建、合作联办、冠名赞助等方式参与职业足球发展。制定足球竞赛活动规范、纪律处罚、行业救济等制度,完善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约束机制,建立比赛监督和裁判监督分级管理体系。申办1-2项高水平国际足球赛事,参加1-2项国际足球赛事。普及发展社会足球,成立江苏省业余足球联盟,做大做强江苏业余足球联赛,规范业余足球竞赛活动程序和标准。每年培训100名以上足球一级裁判员、D级以上教练员和校外辅导员。编制全省足球场地建设规划。推动足球产品的产业开发,加强足球职业联赛相关衍生品开发。鼓励各级各类电视台直接或联合购买足球赛事转播权,引导新媒体参与足球赛事传播。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一)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认真总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经验,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内涵和结构,制定《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指标体系2.0》,不断提升均等化、全覆盖水平,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颁布实施《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基本标准》,制定《公共体育服务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指导意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城乡公共体育设施。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运动场,推广拼装式游泳池、笼式足球、三人制篮球场等新型场地设施,建成一批体育公园和户外健身营地,加快构建城郊及乡村自行车道、健身步道等慢行交通网络,优化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功能,打造一批省级体育公园。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推动基层体育设施与文化设施对接融合。实施体育精准扶贫,加大对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补齐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短板。推进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在特定时段和空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建立节假日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活动信息发布制度。推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强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不需要增加投入或者专门服务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有偿向社会开放的公共体育设施对学生、残疾人、老年人和军人优惠开放。推动体育设施和活动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支持宿迁打造生态体育城市。

  专栏: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的要求推进公共体育场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要求,每年组织开放场馆补助工作,并对免费低收费开放情况进行公示。根据国家对大型体育场馆(甲、乙、丙类)的补助标准,对市县级场馆配套30%的补助资金,对省级场馆配套60%补助资金,同时新增了丁类场馆的补助标准。对未享受国家补助的市县区丁类场馆给予50%的补助资金,省级丁类场馆60%的补助资金。对补助资金的列支范围进行限制性规定,确保补助资金的使用规范。

  (二)构建健身服务网络体系。坚持以供给引领、技术升级为导向,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提升省属体育社团工作基础和发展能力,确保每个协会都有一个特色项目,基本实现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运作。推动乡镇街道成立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和2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力争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有组织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50%。加快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实体,高度重视群众自发组织的草根体育社团建设,扩大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数量。完善省、市、县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体质测定、健身指导和运动能力评定,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推广建设国家、省、市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打造集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和健身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到2020年,在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创新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培训、分级管理等制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其开展体育志愿服务提供条件。大力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一线从事健身指导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专家队伍建设。编制《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指南》,构建覆盖全省的科学健身指导网络,采取建立电子地图等方式推动体育服务信息化进程。

  (三)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施行《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定期举办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民体育节、老年人体育节等活动,丰富妇女、儿童、职工、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各类人群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打造“一县(市、区)多品”特色健身活动,组织创编、推广新优健身项目,推动城乡社区依托传统节日、体育赛事、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体育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健身活动。加强健身气功站点管理,做好全国推广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开展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气功功法。建立运动项目全省业余联赛或健身俱乐部联赛制度,促进各级各类项目俱乐部发展壮大,探索建立业余运动等级制度。创新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组织方式,引导群众参与竞赛项目遴选,推动体育协会、俱乐部承办赛事,扩大社会参与面和影响力。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举办群众健身活动。开展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科技工作者、学生参加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大力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推动我省冰雪运动普及发展。

  专栏: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积极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制定实施《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加强对各级政府贯彻落实情况督查。抓住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规划制定机遇,做好顶层设计,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评价考核。坚持法治思维,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工作,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进行科学决策、推动群众体育发展的能力。

  (四)努力提升青少年体质水平。依托体育项目传统学校、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平台,广泛开展参与性强、普及面广、特色鲜明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不断扩大青少年有组织参与体育活动人数,逐步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普及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实施《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20年)》,构建青少年足球竞赛体系,发展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00所。加快推进足球、篮球等项目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与教育部门共同实施《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行动计划(2016—2020年)》,科学布局采集样本,定期发布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为促进我省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决策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丰富校外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让更多青少年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覆盖校内外的学生课余训练体系。完善竞赛选拔机制,畅通学生运动员进入各级专业运动队、代表队的渠道。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

  专栏:青少年校园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实现我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百千万”普及工程,即创建超过100片供青少年校外活动使用的天然草坪标准足球场地、100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0000名注册校园足球运动员;形成以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基础、以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为引领、以足球精英梯队为重点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体系,争取江苏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青少年校园足球四级竞赛体系,广泛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主题活动;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人才建设工作;扩大青少年校园足球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到2020年,在我省基本建立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相对完整并可持续发展的青少年校园足球人口普及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双重体系。

  (五)着力促进康体融合发展。加大体育与医疗、养老等融合力度,积极发挥体育在防病、治病、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开发新型运动康复装备、运动健身技术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等新型装备,促进科学健身。扶持省运动康复基地、省运动与健康装备工程中心发展,支持常州体育医院、淮安体育运动康复产业基地等建设。大力发展康体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康体服务品牌项目,引导健身机构、医院、体检机构开展健康体检、体质测定、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等服务,打造慢性病运动防控平台。加大中医药运动康复的应用与推广力度,依托中医药高等院校,探索中医药运动康复与养生保健相结合的特色模式。整合媒体资源,建立覆盖全省的全民健身健康宣传平台,提高城乡居民的科学健身素养。总结推广医保健身一卡通经验,推动健康关口前移。

  五、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

  (一)优化运动队项目结构布局。动态调整奥运争光项目、全运夺牌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的组成,明确优势与潜优势项目、重点与一般项目,实施分类指导。在项目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项目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做大做强奥运争光项目,狠抓尖子人才选拔与培养,保持和巩固优势项目地位,促进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不断增强奥运争光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强全运夺牌项目,加强训练竞赛规律研究,重视训练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坚持人才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不断提高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教水平,着力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优秀尖子人才。制定集体球类项目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一、二、三线梯队建设,大力培养集体球类项目灵魂球员和领军型教练员。强化竞争机制,加强训练创新,制定羽毛球、乒乓球、游泳项目振兴计划,做强做实手曲棒垒等优势项目(群)。按照项目分类特点,科学调整项目结构,对未完成全运会周期任务、绩效评估排名靠后的项目,采取划转、缩减和撤销等方式进行调整。切实做好轮滑转速度滑冰工作,组建江苏速滑队。

  专栏:竞技体育3113工程计划:深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发挥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两个作用;优化项目结构布局,整合资源配置,促进项目发展,努力提高足球、篮球、排球水平;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切实加强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设,创新训科医管一体化工作形式;继续推进竞技体育社会化,扶持职业体育发展,大力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推动江苏竞技体育均衡发展。

  (二)创新运动队管理体制机制。深化项目(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项目(群)管理为主线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项目中心管理制度。完善年度与周期相结合的目标责任体系,修订目标考核办法,建立专家评价、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完善省优秀运动队联办工作机制,出台《联办省优秀运动队实施意见》,不断拓宽市县、高校、企业、协会、俱乐部联办省优秀运动队渠道。以足球项目为试点,推进集体球类项目与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融合,提高学校办队水平。创新训科医管一体化工作机制,推行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设,建立以主教练为主,管理、科研、体能、康复、医务、营养、心理等多学科共同作用的团队工作模式。

  (三)提升运动队综合保障水平。修订完善激励奖励政策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的收入分配体系。出台省优秀运动队激励奖励系列政策,修订完善全运会奖励办法、教练员和领队晋升考核等有关政策,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办法,完善运动员综合保障制度。以国家综合和各单项训练基地建设为抓手,探索集科研、训练、医疗、教育于一体的训练基地模式。完善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充分利用职业介绍所、人才中介机构等公共服务就业资源,创新职业转换培训方式,拓宽组织安置、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多种渠道。切实加强运动员保险工作,建立以社会保障为基础、事业保障为激励、商业保险为补充的运动员保险体系。

  (四)切实扶持职业体育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江苏职业体育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完善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营造职业体育发展良好环境。以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为重点,鼓励和引导群众基础好、市场成熟度高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推动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俱乐部参加各级各类职业联赛,推动江苏职业男篮、职业男足联赛排名提升。支持有关项目的教练员、运动员向职业化发展,打造明星队员和教练。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职业体育,逐步形成管理规范、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整合体育、教育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多元化的职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格局。

  (五)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紧紧抓住“定责、履职、问责”三个环节,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赛风赛纪责任落实机制。贯彻《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和《体育运动中兴奋剂管制通则》,加强对参赛单位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加大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的宣传与教育力度,组织实施好反兴奋剂教育资格准入制度。加强运动员行踪信息以及运动员肉食品、药品和营养品管理,坚决避免因违反行踪信息管理规定或误服误用导致兴奋剂事件的发生。

  (六)健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力争创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努力提升省辖市青少年训练质量。加强基层青少年训练单位管理建设,推动县级青少年训练持续健康发展,扩大青少年训练规模。改革省运会青少年部竞赛办法,突出项目发展重点、后备梯队建设和人才输送贡献,调整训练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教练员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教练员训练业务培训。指导各地“市队校办”、“县队校办”等联合办队项目布局,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畅通运动员升学渠道。推进青少年竞赛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精心打造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建立健全青少年训练管理信息平台,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提高科学选材、科学育才水平,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六、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加强体育用品业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开发一批技术领先、绿色环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替代进口的产品,鼓励发展体育用品智能制造、定制服务和电子商务。支持省体育产业集团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快培育一批骨干体育企业,积极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利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体育企业。采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大型体育企业和重点体育项目落户江苏,推动形成龙头体育企业和重大体育项目的集聚高地。充分发挥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引领作用,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体育产业重大项目,打造一批体育产业特色县(市)和体育器材、体育旅游等特色乡镇。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根据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园区。

  (二)发展体育服务业。引导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鼓励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引导更多制造型企业参与体育服务业发展,增加附加值,拉长产业链。以提升体育服务业总量和水平为重点,大力培育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表演等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与健康、养老、教育、文化、传媒等行业融合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标准化推动、平台支撑等手段,进一步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延展相关产业链条,全面推动体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互联网+体育”等新领域,打造扩大体育服务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重点扶持体育服务业及新兴产业发展,五年专项资金总量不少于5亿元。实施体育健身俱乐部促进计划,采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政府购买服务、全省俱乐部联赛等政策,扶持一批较大规模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到2020年,全省体育服务业总规模超过1800亿元。

  专栏:体育健身俱乐部促进计划:指在拉动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有较大贡献,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在县级以上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体育健身企业(俱乐部)或在民政部门登记的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俱乐部)。按照标准引领、专业运作、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的原则,创新体育服务内容、拓展承载空间、优化运营模式,完善健身消费政策,采取建立全省体育健身俱乐部联赛制度、业余运动等级评定制度,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体育健身俱乐部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推进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到2020年建成1000个具有一定影响、较大规模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每个体育健身俱乐部推动体育消费500万元以上。

  (三)扩大消费市场供给。积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着力推广武术、健身气功、舞龙舞狮、棋牌、龙舟等传统项目,鼓励兴办户外、马术、冰雪、极限运动等新兴项目,支持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等设施。通过合作经营、连锁经营、托管经营、服务外包等方式改善运营管理,健全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服务标准和流程,提高运营效能和服务水平。在全省范围试行发放体育消费券,促进群众健身消费。依托大型建筑物或体育设施,打造集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用品销售、商贸会展等多元功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满足群众多元化多样性体育需求。推动体育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鼓励利用APP等手段扩大体育消费。

  专栏: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计划: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等大中型设施为基础,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的存量资源,遵循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创新引领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着力优化发展布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运营服务,在全省建设一批融体育、文化、休闲、商贸、旅游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业态融合互动、功能复合多元、运行高效集约、辐射示范作用强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到2020年,全省建成40个左右体育服务综合体,省辖市和苏南有条件的县(市)建成数量占比达50%以上。

  (四)提升体育竞赛效益。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除涉及国家安全、政治、军事、外交等特定项目的体育赛事外,其他各类全省性和跨市的商业性或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审批一律取消。出台《江苏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对不影响赛事服务功能的,以财政性资金为主要来源的省级体育赛事,通过招标、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推向市场。大力拓展竞赛市场,推进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注册成立体育赛事经营公司,以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各种形式,引入国际知名赛事,创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培育一批重点品牌赛事。到2020年,初步建立省级体育赛事运营联盟,扶持发展2-3家江苏本土的大型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和一批小型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创建10项左右具有较高的商业潜力、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的高水平体育赛事。

  打造具有江苏历史文化底蕴和品牌特色的赛事集群。充分发挥太湖流域经济、文化、生态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马拉松系列赛、竞走与行走多日赛和龙舟赛等,积极推动环太湖假日体育圈建设。做大做强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精心组织好宿迁国际生态四项赛等品牌赛事。支持淮安市举办世界智力运动联盟智力运动精英赛,引导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地打造马拉松精品赛事。支持苏南地区申办级别高、效益好的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推动更多高水平赛事落户江苏,培育具有江苏特色的品牌赛事。扶持苏中、苏北地区稳步提升传统赛事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做优具有原创性、绿色生态等特点的体育赛事。支持南京市办好2016年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2017年世界轮滑锦标赛和2019年世界男篮锦标赛,支持昆山办好2016汤尤杯羽毛球团体赛。

  (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建设体育设施,开发公共体育产品,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建立省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研究体育产业有关问题。建立健全行政监管、社会监督与服务认证相结合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完善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管理。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综合执法机制,加大体育市场执法力度。健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搭建资源信息、金融资本、研究咨询等服务平台,公布体育产业专项调查统计数据、消费指数、研究报告和投资指南。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引导大众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体育消费习惯,形成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

  七、切实提高体育科教水平

  (一)加快体育科技创新步伐。加强科研力量与训练需求结合,发挥多学科科研攻关的优势,研发专项训练设备,形成训练效果提升与训练设备研发的双翼效应。建立以大数据分析方法为基础的训练效果评价体系,实现训练过程可控,训练成效可知。适时建立融体能训练、康复训练、慢性病运动干预等多种服务手段和方法为一体的工作平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江苏省公共体育发展研究院、江苏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智库作用,促进体育科研成果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的转化和推广。组建江苏省体育产业研究院,搭建体育产业资源集聚和服务平台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充分运用省市体科所和高校科研力量,推动体育科研开放式合作,提升全省科研综合实力。

  (二)着力加强体育教育工作。提升南京体育学院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加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断提高办学办队质量,为社会培养各类体育人才。加快推进“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发挥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导小组和定期会商制度的积极作用,强化业余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确保适龄运动员全部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保证基础教育阶段适龄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抓好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一步畅通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渠道,建立运动员入学“绿色通道”,完善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高等教育途径。加快体育运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拓宽业余运动员输送和分流渠道,做好业余运动员的就学和就业工作。

  (三)提升智慧体育建设水平。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为基础,推动“互联网+”与体育领域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建设江苏体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市场业态、商业模式的重组与再造。建设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体育设施信息资源库,为市民提供体育场馆设施在线查询和预订、健身知识咨询和体育活动指导等公共服务。搭建智慧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健身指导图文信息、教学视频信息等知识库,建立市民健身、体质检测等电子档案,强化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分析和利用。建立体育运动队可视化训练管理平台,通过视频监控、互联网传输、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时掌握训练管理信息。建设大型运动会竞赛成绩统计分析系统,提升比赛成绩的统计分析功能。建设智能化体育资源交易和服务平台,采用线上定制、线下服务的模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搭建体育竞赛活动管理服务平台,构建线下线上信息平台,提供预告推介、参与报名、在线培训、互动交流、成绩发布等服务。建立“江苏体育赛事视频”播放系统,打造“苏体赛视”品牌,激活体育竞赛资源。建设移动办公平台,实现办公系统互联互通、移动办公、在线视频会议、人才在线培训等功能。支持无锡智慧体育产业园建设。

  八、着力加强体育文化工作

  (一)加强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充分吸取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养分,加强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保护和推广,重视对武术、气功、体育养生、龙舟、棋牌等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积极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和文明成果。支持南京打造世界体育名城、徐州打造国际武术文化名城、泰州打造中国棋城。开展体育文物、体育档案、体育文献等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建立相应的信息库。规划建设江苏体育陈列室,科学利用民国体育遗产、南京青奥遗产等资源,努力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目的地。支持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分馆、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江苏体育彩票博物馆、江南棋院、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体育博物馆等。

  (二)强化体育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组织开展体育文化作品“精品工程”,倡导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文化创作和生产,大量创作符合时代精神、体育内涵、江苏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体育标识、体育文化创意、体育收藏品的展示和评选等活动,推出更多的优秀体育文化作品。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增强江苏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展示体育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魅力。推进与强势媒体合作,做大做精公共体育服务网络、报刊平台,制作一批体育主题宣传片。

  (三)切实强化体育精神传承与弘扬。注重体育精神传承传播,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念,树立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的良好风尚和顽强坚韧、团结拼搏、积极进取、公平竞争的精神风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行动,发挥体育的精神引领作用,开展体育志愿服务,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中华体育精神。注重南京青奥会人文精神开发利用,在广大青少年中普及推广“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坚持普及运动技能与挖掘文化内涵相结合,将全民健身和体育精神融入人的发展理念,起到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

  (四)切实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积极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江苏体育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借助重大国际赛事、活动、论坛等载体,加强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邀请国际体育组织来江苏交流访问,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训练、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选送优秀教练员赴外学习培训,选派优秀项目教练员赴外进行短、中期执教。注重发挥省市体育总会和单项运动协会作用,鼓励各类体育协会参加国外友城的各类体育赛事。扩大体育产业交流合作渠道,鼓励和引导国际体育组织或个人以资本、技术、信息参与我省体育产业开发和实体经营,吸引国际体育经纪公司在江苏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交流,积极参与对东南亚、西非等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援外工作。

  九、切实加强体育事业发展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教育、文化、旅游以及服务业等专项规划,把体育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坚持典型引路,及时总结推广体育工作先进经验。完善规划体系,制定公共体育服务、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人才、健身气功、智慧体育、足球运动等子规划,形成以主规划为统领,各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报请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进一步加强县级体育工作,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体育职能,推动基层体育工作向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延伸。

  (二)构筑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分类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进“精英教练工程”,着重培养一批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体育科技人才,打造适应重大赛事承办需要的竞赛和裁判人才。出台《引进优秀体育人才工作实施办法》,坚持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咨询、讲学、兼职、周期聘用、短期借调、技术支持、项目合作等形式,引进高层次智力服务。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扶持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运用社会力量引进优秀人才,为引进优秀人才提供经费支持。完善运动员就业安置政策,拓宽运动员就业安置渠道。加大高层次人才保障力度,在就医、培训、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引进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三)推进依法治体。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坚持依法治体、依法履职,完善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机制。加大《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江苏省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等执法监督力度,推进《江苏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修订工作。探索体育联合执法制度,开展全省体育系统法治工作和体育行政执法案卷评审调查,切实提高体育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调解工作,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在体育系统形成尊重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党风廉政。强化干部队伍政治思想工作,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牢固践行“三严三实”,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党建工作贯穿于体育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健全完善组织机构,严格落实党建制度,不断丰富主题教育活动、“三会一课”活动内容和形式。进一步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坚持不懈地加强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精神,突出对窗口单位、赛风赛纪、反兴奋剂等重要关口的执纪监督,着力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断推进体育系统行风整治和作风转变,打造公平竞争、风清气正、干干净净的体育生态。

  (五)创新实施方法。分解规划目标任务,细化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健全规划考核监督机制,采取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中期和终期评估。完善县级体育重点工作督查制度,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动态调整督查指标体系。定期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和政协委员调研体育工作,调动社会力量支持体育发展。完善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体育记者协会作用,创新体育宣传策划手段,统筹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体育工作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消耗低、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强等优势,已成为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对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加快体育强省建设,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目标将产生深刻影响。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66号)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产业总量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江苏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448.18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818.96亿元,年均增长16.3%,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1的0.92%,提高到2015年的1.17%,提高了0.25个百分点。

  门类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形成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用品制造、服务贸易、彩票销售等为主的体育产业体系,以体育旅游、体育康复、体育传媒等为代表的新兴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品牌影响显著增强。形成以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南京奥体中心等为代表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品牌。涌现了江苏康力源、江苏金陵、南通铁人、南京边城、江苏共创等一批知名体育企业。培育了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一批品牌赛事。打造了江阴海澜国际马术俱乐部、扬州红山体育公园等体育旅游度假区。

  规模优势不断提升。组建省体育产业集团,昆山、江阴、溧阳三地成功创建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命名59家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体育用品制造特色乡镇,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取得积极成效。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省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五年来累计投入4亿元,扶持569个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240亿元,财政投入乘数比达1:60。建立2个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成立江苏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公共体育发展研究院、江苏省现代体育产业研究服务中心等智库平台。

  “十二五”期间,江苏体育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体育产业总量规模有待提升,结构不尽合理,与民生相关的体育服务业占比相对较小;缺乏有影响力的高端体育品牌和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效果尚不明显;体育产业统计等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与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还不相适应。

  (二)面临形势。“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江苏体育和体育产业面临着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必须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健康、文化、建筑、养老、会展等行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激发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潜能,使其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引擎”。健康中国和健康江苏建设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以健康、健身、运动、休闲等为主的体育消费,符合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有力推进体育产业优化结构、拓宽领域、加快转型升级。体育产业自身发展孕育着新突破,政策层面持续利好,市场化步伐加快,一批知名企业不断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力度,体育资本市场日趋活跃,体育赛事知识产权(IP)市场持续升温,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加速重构,处于蓄势待发的良好态势。

  (三)主要优势

      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和“一带一路”交汇点,经济基础雄厚,创新要素集聚,人文环境优越,体育事业发达,具备发展体育产业的资源条件和优势。

  产业规模优势。“十二五”末,江苏体育产业总规模约达2600亿元,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约占全国体育产业总量的1/6。体育用品制造业门类齐全,集聚程度较高,具有规模发展的潜力;体育服务业规模体量逐步提升,与健康、旅游、养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一批新兴体育产业逐步壮大。

  市场基础优势。江苏市场经济发达,各类市场主体活跃,工业和服务业产业体系健全,投资环境良好,且拥有近8000万人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5万元,为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素资源优势。江苏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教育、文化、健康、传媒等相关行业发展水平较高,同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在江苏交汇叠加,为促进体育产业在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

  体育事业优势。国家体育总局和省政府共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1平方米,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5%,竞技体育位居全国第一集团,体育赛事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具备拓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基础条件。

  政策环境优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明确体育产业享受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等,在税费、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明确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扩大社会参与,增加市场供给,提高消费能力和层次,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力量。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竞争力强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和工作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先进省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增加值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35%左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0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大幅提升,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9%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3%以上。

  (三)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摆在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创新平台、创客空间、创新基地等体育新型众创空间,进一步深化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

  开放互动战略。加强体育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引进和培育,统筹国际国内市场,释放体育系统资源,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加强体育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外延产业的集聚发展,构建“体育+”产业生态圈,积极拓展新业态、培育新需求。

  梯次带动战略。创新开发体育产业“蓝海”领域,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加强对各地体育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和错位引导,鼓励各地在补齐短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产业,积极培育具有优势的体育潜力产业,形成差异化和梯次带动发展格局。

  协同推动战略。加强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提升全省体育产业统筹发展水平。促进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深化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加强体育产业国际合作,形成协同推动发展态势。促进体育产业内部各业态、各领域均衡发展,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三、主要领域和发展方向

  “十三五”时期,要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律,进一步聚焦体育产业主要领域,把握前沿发展方向。

  (一)优先发展体育本体产业。主要包括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业态,是江苏体育产业的重要基础,具有贴近群众生活、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等特征,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更好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体育需求。

  1、健身休闲。按照“拓展空间、创新内容、优化模式、提升服务”的思路,构建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健身休闲业发展新格局。大力拓展健身休闲空间,加快建设群众体育设施,盘活社会存量资源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健身设施。促进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和冰雪运动等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和场地设施。推进健身服务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健身服务品牌,大力培育本土健身服务品牌。引导健身服务企业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服务内容创新,开发专业化、个性化、时尚化健身课程和产品。推动健身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促进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有效运用私人空间,支撑健身休闲业创新发展。健全健身休闲业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延伸服务链条,提升服务品质。

  2、竞赛表演。按照“培育品牌、专业运作、扩大参与、提升水平”的思路,大力拓展竞赛表演市场。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除涉及国家安全、政治、军事、外交等特定项目的体育赛事外,其他各类全省性和跨市的商业性或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审批一律取消。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组织和知名体育赛事运营企业合作,积极培育一批本土赛事运营企业,提升体育赛事专业运作水平。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大力开发体育赛事知识产权(IP)市场,鼓励通过购买、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引入一批影响力大的高端赛事,创办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赛事,加大体育赛事无形资产开发和保护力度。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延伸赛事产业链,开发赛事衍生产品。鼓励利用APP终端,创新群众性体育赛事组织方式,完善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通过赛事改革、赛程设置、球星引进、俱乐部品牌打造、衍生品开发等手段,挖掘体育赛事广告、时尚、娱乐、旅游等资源。

  3、场馆服务。按照“立足本体、强化运营、创新服务、多元发展”的思路,不断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能。探索“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激发体育场馆活力。加快培育体育场馆品牌,加强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运营水平。引导体育场馆面向市场,完善运营模式,优化运营定位、服务项目和经营内容。体育场馆要突出体育服务主体功能,积极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培训、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拓展与健身、竞赛、培训等功能相适应的文化、休闲、商业、会展等服务。发挥省体育场馆协会作用,组建形式多样的体育场馆联盟。加大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力度。鼓励体育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4、体育培训。按照“培育主体、丰富产品、体教结合、模式多元”的思路,支持创办专业培训机构,开发特色培训项目,拓展体育培训产业。积极培育一批体育培训品牌,鼓励开发高中低端相结合、覆盖不同人群的体育培训产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体育培训模式,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直接创办、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深化体教融合,共同开发面向青少年的体育培训市场。拓展足球、篮球等一批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基础好的运动项目培训市场,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加快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学校。依托体育院校等专业力量,加大各类运动项目师资培养力度。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补助等方式,加大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供给,培育潜在体育消费市场。

  (二)重点发展体育相关产业。主要包括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场地建设、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彩票销售等业态,是江苏体育产业的主体部分,对于壮大江苏体育产业规模体量,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5、体育用品制造。按照“品牌引领、科技支撑、融入时尚、提升层级”的思路,以科技创新引领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本土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化中小企业,鼓励拥有先进技术的其它领域企业投身体育用品领域。大力推进体育用品智能制造,鼓励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若干引领体育用品智能制造的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积极开发新型运动康复装备、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等智能体育产品,加大虚拟现实(VR)技术在体育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创新开发以律动为基础的被动式运动装备,不断满足缺乏主动运动功能和亚健康人群的需求。鼓励发展与跑步、骑行、登山、钓鱼等群众参与度高的运动项目相关联的专业化运动装备,积极开展个性化体育用品定制服务。着力打造一批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和体育用品制造特色乡镇。引导体育用品企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服务等领域延伸。

  6、体育用品销售。按照“壮大主体、拓展渠道、创新模式、扩大总量”的思路,大力提升体育用品销售规模体量。重点培育一批体育用品销售企业品牌,支持国内大型体育用品销售企业在江苏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连锁经营。鼓励发展体育用品特许经营店、连锁专卖店,支持发展线上线下互动(O2O)的销售模式和体验式营销。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运用互联网电商和实体店等平台,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渠道。鼓励各地充分发挥大型体育场馆设施集聚作用强、辐射范围广的优势,积极打造体育用品销售和体育商贸特色街区。鼓励体育用品销售企业采取投资、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引导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企业“走出去”,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7、体育场地建设。按照“培育主体、提升科技、创新组织、增强实力”的总体思路,引导社会投资,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支持体育建筑企业积极承担国内外大型体育建筑、塑胶跑道、人造草坪、体育公园、户外健身设施以及马术、滑雪等专业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场地设施的设计和施工。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应用,鼓励发展气膜体育馆、拆装式游泳池、组合式体育设施等新型体育设施,推动体育建筑设计创新。引导有条件的大型建筑企业参与体育场地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推进体育场地规划、设计、施工、监理一体化服务。发挥体育建筑施工行业协会的作用,强化标准制定和行业自律。

  8、体育中介服务。按照“高端引入、专业服务、强化自律、提升品质”的思路,加快发展体育中介服务业。鼓励开展体育组织、体育赛事、运动员经纪、体育技术、体育广告、信息咨询、营销推广等中介服务。高端引入国内外知名体育中介机构,支持本土中介机构发展。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将优质资源、前沿理念、先进模式和高端人才引进体育中介服务市场。加快建设信息服务、产权交易、融资担保等体育产业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加强体育经纪人执业资格培训,提高体育经纪人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9、体育彩票销售。按照“规范运作、创新玩法、提升渠道、打造品牌”的思路,推动江苏体育彩票业稳步规范发展,全省体育彩票五年销量达700亿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实施渠道转型升级工程,完善星级网点建设,丰富渠道业态形式,优化购彩服务,规范在线销售和电话投注,拓展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实施产品强基挖潜工程,整合优势玩法营销资源,开发多样化投注方式,加强培训引导和营销推广,培育市场新增长点。实施品牌管理提升工程,丰富体彩内涵,创新宣传推广方式,进一步提升体育彩票公益品牌形象。加大专管员、销售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大力提升体育彩票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创新发展体育新业态。主要包括体育旅游、体育康复、体育传媒、体育科技、体育保险、体育服务贸易等业态,是当前和一定时期内江苏体育产业的新生力量和潜力所在,有利于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和业态创新,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

      10、体育旅游。按照“整合资源、创新产品、区域协同、壮大市场”的思路,大力推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积极发展体育主题公园、户外运动基地等一批体育旅游载体,建设一批集运动、康体、养生、观光、休闲、度假、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综合体,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体育旅游特色小镇、体育旅游景区、体育旅游度假区。鼓励依托体育场馆、训练基地以及现有旅游设施资源,打造一批便捷、舒适、健康的体育旅游休闲载体与空间。大力开发休闲度假、赛事观摩、运动体验、体育遗产观光、体育节庆会展以及体育夏令营、体育修学旅行等一批体育旅游特色线路和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开发滑雪、房车、邮轮、游艇、马术等新兴体育旅游产品。加强与省内外重点在线旅游企业合作,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体育旅游新产品,推动体育旅游定制服务,深化体育旅游体验。积极支持各地将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户外体育赛事打造为体育旅游品牌活动,共同打造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等一批品牌活动和特色线路。鼓励与周边国家(地区)联合开发国际体育旅游线路,带动体育和旅游、文化娱乐等相关消费。

      11、体育康复。按照“培育主体、创新产品、融合技术、完善服务”的思路,推动体育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引进国内外著名健身健康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健身健康服务、运动康复特色医疗高端平台,建设一批体育健康社区、运动康复医院和健康管理中心,大力发展体育康复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积极拓展多样化康体服务,提供体质监测、创伤治疗、康复疗养、运动减肥等全方位服务。加快培育一批体育康复骨干企业,引导省内有实力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投入体育康复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康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运动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推进运动功能饮料和营养保健食品药品研发、制造与销售,加大中医药运动康复的应用与推广力度。加快运动康复理疗师等紧缺型人才培养。推动竞技体育资源和科技成果服务大众健身。

      12、体育传媒。按照“丰富载体、优化内容、加强合作、扩大影响”的思路,全力提升体育传媒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加强与体育传媒领军企业合作,推动体育传媒专业品牌和优质项目在江苏落地。加强体育与广电、新闻等单位合作,办好体育类电视频道、专业报刊和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娱乐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支持体育类节目创意开发。鼓励发展体育赛事“付费播放与收看”模式,推动体育传媒产品与服务个性化、定制化发展。推动体育传媒与智慧场馆、竞赛表演、用品销售等相关行业融合互动,进一步提升运行效益和产业层次。

      13、体育科技。按照“技术引领、重点突破、多元融入、提升服务”的思路,大力发展体育科技产业,提高江苏体育科技核心竞争力。依托江苏科技发展迅速、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云集的优势,在全省范围内布局一批体育科技创新项目,开发一批体育智能硬件产品,培育一批体育科技领军企业和团队。打造体育科技服务平台,开展创业孵化、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安装调试、技术培训、运行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大力发展电子竞技产业,培育一批本土电子竞技品牌企业,打造电子竞技软硬件制作、赛事举办、衍生产品开发等一体化产业链。

  14、体育保险。按照“丰富产品、多元支撑、专业服务、强化保障”的思路,推动体育保险业快速发展。引导各类保险机构加大体育专业保险产品的研发投入,支持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保险行业,鼓励在江苏开展体育保险产品试点。积极开发与群众健身健康相关的体育保险产品,大力开发面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的体育保险产品,创新开发针对骑行、跑步、登山等群众参与度高、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的多样化体育保险产品。鼓励与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在大型赛事举办、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健身健康风险管理、人力资本提升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引导各地在公共体育服务等领域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扶持体育保险经纪公司,提供体育保险咨询、后续跟踪管理等服务。

      15、体育服务贸易。按照“特色发展、强化合作、塑造品牌、提升实力”的思路,推动体育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着力扩大体育服务贸易规模,重点发展赛事组织、场馆建设、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逐步建立门类多样、健康有序的体育服务贸易市场。加快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服务贸易品牌,支持有特色、善创新的中小体育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体育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推动各类体育企业“走出去”,支持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加快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增加在境外的商业存在。引导支持各类运动项目,特别是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大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引资与引智、引技结合力度,继续完善并强化鼓励政策,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及研发、设计、销售、结算等功能性机构。

      四、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

  (一)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创新发展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推进政产学研深入融合和互动支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打造,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创新发展。

       1、做强骨干体育企业。支持具有自主品牌的体育企业发展,采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或分支机构落户,重点扶持省体育产业集团做大做强,引导有条件的地区组建体育产业集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企业在突出主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体育类上市公司。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合作,支持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发展与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建设一批中小微企业特色产业集聚示范区,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利用众创空间等新型平台孵化一批创新型体育企业。到2020年,打造60家左右大型体育企业。

  2、打造知名体育品牌。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重点打造10个国内一流体育用品品牌、10个国内知名健身休闲服务品牌和体育培训品牌以及一批体育明星(名人)品牌。重点引导骨干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服务业企业注册商标,着力培育驰名、著名商标,鼓励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牵头打造集体商标,引导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建设自主品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推进体育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

  3、深入政产学研融合。加大政府扶持研发力度,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政产学研联合方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共建研发平台,围绕体育产业技术、产品、服务创新需求和重点领域产业链,建立产业联盟。组建江苏省体育产业研究院,打造体育产业智库和产业孵化平台。支持江苏体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公共体育发展研究院、省现代体育产业研究服务中心等平台更好发挥作用。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围绕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加强企业各类研发机构建设。支持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合作创新,鼓励企业兼并收购国内外技术团队和科研平台。到2020年,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60家。

  4、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发展,引导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参与竞赛组织、技能培训、健身指导、行业规划研究、标准制定。培育体育产业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推动体育经纪、科研服务、咨询策划、市场推广、资质认证和职业培训等中介组织发展。鼓励慈善机构、基金会等其他非体育类社会组织参与体育服务。加大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明确购买服务目录。

  (二)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协调发展

  坚持以统筹协调为内在要求,根据各地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产业基础,构建层次丰富、特色鲜明、集聚集约、分工协作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1、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全省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布局与空间开发优化发展。结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苏南五市走集约发展、提升发展道路。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以沿江八市为重要节点,推动重大体育产业项目落户,打造沿江体育产业带。整体规划沿海体育产业带建设,创新培育连云港海滨运动休闲、盐城湿地生态运动休闲、南通海洋运动休闲等产业。抓住大运河成功申遗重大契机,以沿运河八市为节点,开发体育与旅游、文化、生态、休闲相结合的多层次体育产品和项目。支持徐州、连云港、宿迁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陇海线体育产业发展轴。利用苏州、无锡、常州等市环太湖和徐州、宿迁、淮安等市环洪泽湖以及淮河、骆马湖、高邮湖等江河湖海水域生态资源,溧水、高淳、句容、金坛、溧阳、宜兴等沿宁杭线丘陵资源,徐州、连云港等东陇海线山地资源,大力发展山地、高空、水上、户外运动休闲和生态体育旅游产业。推进苏南与苏中、苏北地区在投资、项目、人才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推动产业链转移、企业组团转移,引导各类资本在苏南研发、在苏中和苏北办厂的投资模式,促进全省各地体育产业协同、错位、联动发展。深化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培育一批区域性体育产业合作项目。

  2、打造特色产业。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分类指导,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和产业集群。支持南京市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体育名城,无锡市建设智慧体育城市,徐州市建设国际武术文化名城,苏州市建设国际体育文化名城,扬州市建设旅游体育城市,宿迁市建设时尚体育、生态体育城市,其他城市建成各具特点的体育产业特色城市。依托我省县域经济发达的优势,培育一批体育产业特色县(市),进一步壮大县域体育产业综合实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优势,规划建设一批户外运动、体育器材等特色乡镇。着力发展健身休闲、体育赛事、户外运动、用品制造、运动康复、体育旅游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品牌影响力。

  3、加强载体建设。高水平建设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鼓励其他有条件地区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加强省、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建设骨干企业支撑型、科技创新推动型和产业链条带动型三类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培育100家体育产业基地。实施体育产业重大项目推进计划,培育一批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健身休闲街区、体育摩(SPORTS MALL)、体育用品销售园区等一批体育产业集聚区和功能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体育产业园,支持无锡智慧体育产业园建设。有条件的市、县(市)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引进扶持一批知名度高的体育产业重点企业,集中力量抓好1-2个体育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品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资本、产权、技术、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服务机构为体育企业提供规划设计、管理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区域级体育产业平台,办好江苏体育产业大会,支持南京市办好亚洲户外用品展、亚洲自行车展。

  (三)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以绿色环保为基本遵循,按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立足为建设环境美的新江苏作贡献,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1、体育服务业快速提升工程。加大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扶持、体育消费券等政策扶持力度,扩大体育服务供给,提升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实施体育健身俱乐部促进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0个具有一定影响、规模较大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每个体育健身俱乐部推动体育消费500万元以上。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传媒、教育、文化、养老等行业融合发展,扩大体育服务业发展空间。引导扶持一批体育服务业集聚区,增强体育服务业综合配套功能。引导企业拓展体育服务内涵,加快培育一批体育服务业知名品牌。推进体育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实施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体育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鼓励体育制造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贸易营销、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育类生产性服务业骨干企业。

  2、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工程。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强体育用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体育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到2020年培育1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体育用品企业以及10个体育用品制造基地。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开发一批技术领先、绿色环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替代进口的产品。支持企业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开发更好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科技、信息等领域合作,引入网络、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科技、时尚元素,发展体育用品智能制造和定制服务。鼓励体育用品企业运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共建共享营销渠道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

  3、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指导意见,以体育等大中型设施为基础,充分利用体育场馆的存量资源,遵循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创新引领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着力优化发展布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运营服务,在全省建设一批融体育、文化、休闲、商贸、旅游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业态融合互动、功能复合多元、运行高效集约、辐射示范作用强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引导体育服务综合体构建内容服务商体系,探索实行体育游乐、安全教育、素质培养、用品销售等标准化服务供给,支持多元主体投资建设运营体育服务综合体,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生态链。到2020年,全省建成40个左右体育服务综合体,省辖市和苏南有条件的县(市)建成数量占比达50%以上。

  4、智慧体育创新培育工程。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 “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拓展互联网+体育新领域。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等新载体、新技术,促进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多种体育消费业态兴起和发展。建立体育产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信息查询、数据共享、服务指导等集成服务。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将“互联网+”理念引入体育场馆管理,依托信息化,提高场馆运营管理能力和使用效率。

  (四)改革体制机制,推进开放发展

  坚持以开放合作为发展路径,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吸引多元主体和各类资本投身体育领域,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新空间。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行体育领域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管办分离,推进经营类体育事业单位改革,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可以由市场提供的服务、解决的事项充分让渡由市场主体承担。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资本的积极因素,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建立公开透明的体育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营造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建立省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推进具备交易条件的体育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

  2、积极鼓励社会参与。着力破除体育行业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体育领域资源全面开放,推动体育资源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参与体育发展,进入体育竞赛、场馆运营、职业体育等领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体育经济。改革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增加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化市县、高校、企业、协会联办省运动队模式,推动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向市场,促进竞技体育社会化。拓宽培养渠道,完善选拔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3、统筹国际国内市场。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努力提高参与产业分工合作层次。引导我省体育用品由出口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转变,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支持我省体育服务企业以面向省内市场为主,向放眼全国市场转变。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在境外省外兴办实体、设立分支机构、收购兼并境外先进技术、优势品牌、营销网络、研发中心。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引进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拓展全省有比较优势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各地要将具有一定优势和潜力的重大体育产业项目纳入招商引资范围,着力吸引国际知名体育企业、国内大企业集团到江苏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各类资本和先进技术投资江苏。

  4、加快职业体育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江苏职业体育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符合江苏实际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营造职业体育发展良好环境。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扶持三大球和有条件的体育项目职业化发展,支持运动员、教练员职业化发展。鼓励多元投入职业体育,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大型体育场馆采取单独组建、合作联办、冠名赞助等方式参与职业体育发展。鼓励发展职业体育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培育一批权责清晰、治理规范、运行高效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推进足球改革发展,制定足球发展中长期规划,创新足球管理模式,完善足球产业链,推动青少年足球普及提高。

  (五)丰富服务供给,推进共享发展

  坚持以发展成果共享为根本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拓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1、完善体育场地设施。抓住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机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城乡公共体育设施。优化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功能,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以及社区小型体育设施等场地设施,推广拆装式游泳池、笼式足球场、三人制篮球场等新型场地设施。支持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等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和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内外环沿线、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体育健身。

  2、丰富体育消费内容。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着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以及棋类、健身气功、技巧等传统项目,积极发展冰雪、户外、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时尚项目,开发适合老年人、青少年、儿童特点的运动项目,创新发展体育创意产品和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体育公园、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依托竞技训练技术手段、专业装备等优势,研制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产品。引导商场、景区、饭店等引入特色体育资源,打造一批商业服务与运动休闲高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

  3、激活竞赛表演市场。大力拓展竞赛表演市场,推进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促进办赛主体多元化。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培育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推动体育赛事大众化发展,开展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联赛,打造溱潼会船节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到2020年,初步建立省级体育赛事运营联盟,扶持发展2—3家江苏本土的大型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和一批小型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创建10项左右具有较高的商业潜力、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的高水平体育赛事。

  4、优化体育市场环境。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引导大众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体育消费习惯。加强体育类电视频道、专业报刊和新媒体建设,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积极推广体育文化。建立健全行政监管、社会监督与服务认证相结合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修订《江苏省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规定》,加强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管理。各地要将体育市场执法纳入综合执法体系,加强多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健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完善体育安全服务规范,组织安全培训,加强风险管控,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体育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建设,提升体育领域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五、政策支持和实施保障

      (一)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1、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充分发挥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功能,不断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政府引导,设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基金支持中小体育企业和初创期体育企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挂牌。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和金融产品。鼓励成立体育类担保机构,探索“金融+基金+担保”的多元支持方式。切实落实现行国家、省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扶持政策。

  2、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各地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建立健全加强体育产品供给与促进体育消费并重的政府扶持机制,构建适度竞争、消费挂钩、择优扶持的新机制。制定实施体育消费券发放方案,在全省范围试行面向特定人群或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鼓励增加群众健身消费。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体育健身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开发体育健身、运动培训等消费信贷业务,增强银行卡的体育消费服务功能。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体育消费提供服务。

  3、健全规划建设与土地政策。各地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落实体育场馆建设用地标准,支持足球等重点运动项目设施建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推动体育用品制造转型升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体育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供应。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体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项目,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对列入省政府确定的年度重大项目的体育产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计划。

  4、提高政策协同与创新能力。体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实施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的相关配套政策,促进财政、金融、税费、用地、人才等产业政策落地,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调研,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一批具体推进计划和措施。加大体育产业政策创新力度,强化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型政策工具的设计与使用,在全国率先形成一批创新政策和实践样板。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细化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并争取有所突破。

  (二)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强化规划实施协调。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协调/加大协调力度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发挥省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作用,强化其在引导产业发展、制定规划计划、推进部门合作、审议重大事项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职能,推进全省体育产业统筹发展。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跟踪了解、检查督查和考核评估,全面促进规划实施,落实相关政策。

  2、加强行业基础管理。按照《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要求,健全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年度统计工作制度,建立体育产业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完善体育产业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消费指数、研究报告和投资指南,建立节假日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活动信息发布制度,向社会定期公开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情况。整合优化政府部门体育产业职能,健全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创新体育产业宣传策划手段,统筹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3、构筑产业人才支撑。推动体育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体育产业人才纳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支持引进体育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增设体育产业专业和课程。推进产教融合,密切政、行、企、校合作,提高体育技能培训水平,推进体育职教现代化,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快培养体育产业人才。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苏创办体育产业企业的给予重点扶持,对退役运动员投身体育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加强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基础理论研究,建设体育产业智库。

   

   

  1、乔山健康科技集团

  总公司设立于台湾,自1975年创立以来,即以健康、价值、共享为职志,专注于健康科技事业发展,投入到运动健身及复健医疗器材之研发、生产及行销,在业界中稳定地茁壮,并晋身为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健身器材公司。

  于美国、台湾、大陆设立研发团队,共计超过四百位研发工程师,并在北美设立研发中心。拥有台湾厂、上海一厂、上海二厂、美国厂等制造基地,并积极拓展新事业体。乔山跑步机拥有四个自有品牌及建构完整的行销通路及全球各地成立 20 家行销公司,行销网遍及世界八十余国,为全球具知名度的国际化企业。

   

  2、青岛健之星康体设备有限公司

  Kingstar Fitness(健之星)创建于2004年,是专业致力于高质量健身器材制造的德国品牌,产品大类涵盖了家庭健身使用和商业投资健身房使用的主要产品。设在中国的占地150 余亩的Kingstar Fitness工业园区是国内最大的室内健身器材生产基地之一。健之星相继通过了德国GS 安全认证和欧盟的CE 认证,在德国、意大利以及欧盟许多国家的健身器材销售渠道中获得广泛赞誉,国际市场业务得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电动跑步机产品出口额最大的企业之一。国内市场营销总部青岛健之星康体设备有限公司,服务中国。

  健斐正与国家级体育科研机构合作,将创新的运动理念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入器材,为用户带来超值的运动体验。2016年,Kingstar 旗下物联网健身器材领先品牌“健斐”FITFILA首次参展体博会,全面展示了“健斐”物联网跑步机,带来全新物联网健身概念。健身产品成为智能健身终端,可以和用户产生交互反应,实现健身数据的智能采集,健身器械的实时监护、健身方案和专家远程指导等信息交互,健身器材厂商会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完成产品的升级改造。

   

      3、英派斯集团

      创建于1991年,位于青岛市,集团以体育产业为支柱,实行多元化经营,是我国出口量最大、规格最全、品种最多的健身及运动器材集团。集团以原青岛英派斯健身器材有限公司为核心,青岛英格尔钢塑制品有限公司、青岛英吉利钢管制品有限公司、青岛英派斯健康发展有限公司、青岛英派斯大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而成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青岛英派斯健身器材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包括各种室内健身器材、保健器材、运动器材,以及钢管制品、钢塑制品等。为配合国家体育总局所倡导的全民健身工程深入开展,引领大众健身时尚,开发研制了集大众健身、科学指导、趣味娱乐于一身的健身路径产品。

  青岛英派斯大健康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全国范围内英派斯健身连锁经营业务,包括:健身运动设备租赁、运动营养品经营、健身业务培训、健身俱乐部管理输出、健身俱乐部服务咨询及与健身俱乐部经营相关的其他业务。

  青岛英派斯健康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为中国大陆用户提供至优的英派斯品牌和代理品牌健身产品,让用户享有最美好的健身体验和服务体验。

   

  4、万年青(上海)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WNQ/万年青(上海)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创建于1989年,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坐落于东南沿海历史文化名城—福州。2005年总部迁至上海。万年青公司是一家集运动器材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主营产品包括:跑步机 、健身车、力量型健身器材等。公司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版)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S、CE认证,并当选为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及中国文教体育用品联合会健身器材分会副会长单位,同时成为美国“IHRSA”首期会员及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会员单位。

  公司现拥有八家分公司,八大物流服务中心,全国各地共设立二百多家直营专卖店及近千个经销网点,网络遍布全国及全球部分区域,同时产品出口世界各地(如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几十个国家。

  公司每年不断的加强研发能力,以较高的速度开发新产品不断的适应市场的需求。2005年,公司与德国研发队伍强强联合,并开创了WNQ(德国),以德国严谨的技术工艺,以F1的创新理念,不断地开发、研制,以制造F1赛车的高科技标准,打造每一款新的健身器材。

   

  5、舒华股份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6年,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品牌运作为一体的规模化、多元化企业。产品涵盖家用健身器材、商用健身器材、室外健身路径、多功能场馆、按摩器材、商业空间道具等产品,是行业内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企业之一。公司分别在福建晋江、泉州台商投资区以及河南商丘共拥有三个生产基地。

  公司拥有实用新型等专利技术50项。2013年携手北京体育大学共同建立跑步研究中心,研究跑步运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同时与美国TRUE、德国公司拥有实用新型等专利技术50项。2013年携手北京体育大学共同建立跑步研究中心,研究跑步运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同时与美国TRUE、德国gym80等国际品牌开展战略合作。

      2013年,舒华与中国奥委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成为中国奥委会健身器材、按摩器材供应商。2014年舒华健身器材入驻索契冬奥会“中国之家”,成为运动员日常训练的专用产品,由此拉开舒华奥运营销的序幕。2015年,舒华携手中国健美协会举办全国健美健身冠军总决赛,并签约七位全国健美健身冠军,共同促进健身健美运动在国内的发展。2016年,舒华成立运动健康中心,并与成都体育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究运动处方,推动科学运动的发展。

   

      6、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信隆实业 股票代码:002105)

      创立于1991年10月,专业从事自行车车把、立管、坐垫管、避震前叉等自行零配件及体育运动健身康复器材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下设深圳信隆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信隆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太仓信隆车料有限公司、信隆实业(美国)有限公司、信隆实业(香港)有限公司、美国信康实业有限公司等。

      车手事业部:生产碳纤、铝质、铁质车把、立管、避震座垫管、小把手等自行车零配件;前叉事业部:生产镁合金、铝质、铁质避震前叉等;    运材事业部:生产各式运动健身器材如蛙式运动车、踏步机、划船器、仰卧起座椅、电动方便车及电动休闲娱乐车,并率先将锂电池应用于电动车动力系统上;康复事业部:生产各式方便使用的康复器材产品,如轮椅、助行器及协助行动不便者洗澡的移动器材。

   

   

   

   

   

   

   

   

  序号

  企业名称

  成立

  日期

  上市

  日期

  体育产业业务

  1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1999

  2009

  “探路者”品牌户外用品的研发设计、组织外包生产、销售。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

  贵人鸟股份有限公司

  2004

  2014

  主要从事贵人鸟品牌运动鞋、运动服装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3

  李宁有限公司

  1990

  2004

  从事品牌发展、设计、制造、零售及批发体育相关鞋类、服装、器材及配件。

  4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1994

  2007

  制造、买卖及分销体育用品,包括鞋类、服装及配饰。

  5

  特步国际

  2001

  2008

  设计、开发、制造及市场推广体育用品包括鞋履、服装及配饰产品。

  6

  中国动向(集团)有限公司

  2002

  2007

  品牌开发、设计及销售运动相关服装、鞋类及配件。

  7

  361度国际有限公司

  2003

  2009

  制造及销售体育用品,包括鞋类、服装及配饰。

  8

  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1989

  2009

  制造及分销体育用品包括鞋类、服装及配饰。

  9

  宝胜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1992

  2008

  零售体育用品;经销代理品牌产品;及制造及销售OEM鞋履。

  10

  裕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988

  1992

  制造及经销运动鞋、运动型休闲鞋、便服鞋及户外鞋。

  11

  美克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1999

  2010

  生产销售运动服装及鞋类

  12

  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

  1983

  1996

  生产销售运动鞋类

      2015年12月4 日,北京新赛点体育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4425)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举行挂牌敲钟仪式,正式登陆新三板,成为国内体育运动服务平台第一股。

       新赛点创始人徐林洲自创业之初,就专注于体育运动服务领域,精耕细作。2007年,新赛点正式成立,主要面向企业会员及自有员工提供以体育运动为核心的增值服务、员工福利、体质监测、赛事活动、体育培训等服务。经过多年努力,新赛点已在金融、医药、IT等行业积累了大批客户,与广发、中行、中国银联、VISA、中信等知名企业、中国金融体育协会、FESCO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业务扩张速度迅猛。

      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新赛点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徐林洲将多年积累的体育场馆、赛事活动等线下资源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打造新赛点旗下的体育运动服务平台——百动,开始向互联网公司转型。

      新赛点还将业务布局到体育培训领域,推出青少年网球培训高端品牌——百动国际网球学院(BDA)。学院根据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原创特色教学课程,打造国际化青少年网球教学模式,经过五年发展,现已形成六大网球培训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青少年网球培训基地。

      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46号文件,新赛点敏锐的捕捉到市场机会,将主营业务的目标市场由单一的企业会员服务拓展到企业职工运动福利市场。推出针对企业职工的全运动场馆预定、教练与教学、企业职工运动俱乐部、职工健康体质监测一条龙的“运动+健康+数据”定制化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体育服务业日益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2015年4月,获得千合资本、朱雀投资总计六千万人民币投资后,新赛点并未急于用传统的互联网“烧钱”模式盲目抢占市场,而是把公司2015年全年战略明确为“练内功”,将资金用于扩大线下场馆覆盖,升级百动云平台,吸纳互联网高端人才,强化核心竞争力。

      新赛点注册资本2250万,2014年营业收入9959万,2015年1-4月营业收入4667万。目前已形成赛事营销、体育增值、企业活动、体育传媒、场馆运营、体育教育六大类服务模式,除在北京设立总部外,在上海、广州、深圳设立分公司。“百动网”成为全国最大全运动订场平台,实现网站、APP、微信端同步订场,场馆资源包括高尔夫、网球、羽毛球、游泳、健身等在内的多项主流运动,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100余个城市,形成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六大区2000余家运动场馆的深入合作,被誉为 “国内体育运动服务领航者”。

      2015年11月23日,新赛点正式在新三板挂牌,未来,新赛点将继续依托百动O2O平台,横向拓展,纵向深挖,扩大客户来源,精准定位并沉淀热爱运动、关注健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高净值用户,进一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从现有的“百动+运动”扩展至 “百动+运动+健康+社交+……”,打造百动生态圈,引领体育行业发展,争做体育运动服务行业龙头企业。

   

  湖南体运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其前身为鹰皇商务科技有限公司。自2005年开始,公司一直致力于体育电子商务运营与服务,从高尔夫订场及衍生服务开始。发展10年来,在休闲体育服务外包与互联网运营方面取得卓著成效,拥有1872、高球通、无限联盟等知名体育服务品牌,为超过50家银行客户、100家企业集团以及100万个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专业服务,是中国领先的高尔夫综合服务提供商和中国金融业白金客户运动服务外包商。

  三大业务体系——

  企业及个人运动管理与外包服务:为企业用户提供包括体育服务、体育赛事、体育营销等在内的综合性运动外包服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客户服务品质,增强客户黏着度;同时还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运动管理福利计划。为个人用户提供体育场馆预订、体育运动培训、体育赛事交流、体育用品配送等全链条定制服务,个人用户可通过语音、网站和移动客户端轻松享受专业、优质的运动服务体验。

  服务预订与数据管理技术平台:依托业内领先技术,研发数字场馆管理系统与在线预订平台,整合体育场馆及各类体育服务资源,构建集云端管理、移动营销、大数据运营于一体的体育服务行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在上游体育资源供应商和下游体育服务商之间搭建一座互联、互通的桥梁。

  新概念时尚体育品牌赛事特许经营:聚焦拥有广泛社群基础与娱乐元素的商业化体育赛事和创新体育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与开发娱乐体育创新品牌,为初创公司或早期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商业孵化和全方位战略支持,帮助其系统构建贯穿赛事活动运营、版权、媒体、衍生商业开发等环节在内的产业生态链

  两个平台——

  企业及个人高尔夫综合服务平台:1872.club(网站)

  高尔夫球场管理与在线预订平台:高球通(手机应用)

  湖南体运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万,2015年增资至2300万, 2014年营业收入289万,2015年1-7月营业收入720万。2016年1月15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举行挂牌敲钟仪式,正式登陆新三板(股票代码:835182)。在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期,“全民健身”、“互联网 ”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行业深化转型的今天,体运通立足大众体育综合服务运营商的全新战略定位,依托10年体育电子商务运营经验与服务资源积累,在全面提升自身经营能力的同时,借助资本平台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加快产品国际化,服务消费金融化,行业资源产业化的进程,实现从休闲体育到大众体育服务门类的横向扩张,与上下游产业链伙伴一起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与贡献。

   

   

   

  悦跑圈是广州悦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上线于2014年2月,悦跑圈,据创始人之一的梁峰接受采访时谈到,并不仅仅是一款专为跑步而生的工具性软件,更是一款“跑步+社交”类的软件。

  早在国内迎来跑步热潮前,Sportstracker、endomondo、nike+等软件就已席卷海外,国内这几年则有咕咚、益动GPS等APP抢占发展先机。不过上述跑步APP重点都是记录运动数据及分享,虽然都设有社交功能,但并非发展重点。而悦跑圈最终形成的定位“社交跑步软件,将跑步工具与社交通过平台提供的功能融合在一起:跑步数据记录仪,可在用户跑步过程中记录相关的数据和运动轨迹;防作弊排行榜,能够防止运动数据造假;跑友圈是可供用户交流的平台;水印相机,允许用户将跑步数据或线路图融入到自选照片中;跑步记录,可将每次跑步结果一键分享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社区化、专注和跑团是悦跑圈区别于其他运动App的优势。

  从2014年2月上线,到现阶段,悦跑圈的用户数已经达到1500万。如何将庞大的用户群组织起来,真正地将悦跑圈的社交落实在用户群当中,是悦跑圈团队“挠头皮”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离不开悦跑圈在其受众为40多万的时候,通过对体育本质的思考,通过不断地试错,开始尝试着在用户群当中建立跑团以及跑团制度。正是基于悦跑圈的跑团以及跑团制度,悦跑圈线上的用户经线下跑团一系列的、连续性活动,得以组织起来,并为其将来引入版权赛事、扩张自主IP赛事提供前提,为其盈利打下基础。

  梁峰用“庙、僧、经、戒、事”来去描述悦跑圈的跑团。“庙”指的是跑团线下的落脚的地方,也即固定的活动场所;“僧”,指的是基于共同的爱好、目标、地域、行为模式等维度结合在一起的跑友;“经”指的是跑团建立的原则,为什么跑步,也即跑团成立的主题,跑团的精神内核;“戒”,也即跑团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所为有所不为;“事”也即跑团经常举办的一系列线下活动,尽量地让团队活跃起来,并让团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找到归属感以及对悦跑圈平台的认同感。

      截止到现阶段,悦跑圈已经建立了9000多个跑团,最大的团约有5000多人,最小的团大概只有十多人;按照悦跑圈灌输给团长们的理念是希望每个跑团尽可能在50人以下;对于大团,平台鼓励这些大团分团,一个大跑团下面允许其建很多个小团,用这些小团彼此形成竞争关系。除了人数的理念灌输外,悦跑圈对跑团的主要管理主要集中在对跑团团长的管理上,除了对其资格认证外,悦跑圈还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对接所有跑团的团长,对接的工作包括对其考核、审核、活动、推广,志愿者的协调等;悦跑圈还会给团长们划分等级,并根据等级、活动的多少为其配备不同的资源。

      作为跑步社交类软件,悦跑圈在做好工具的同时,以跑团将社交落实,以打造其跑步经济。自2014年8月,悦跑圈参与360手机助手蒲公英创业计划,获得1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后,2015年11月通过上海体育产业创业大赛获得B轮1800万美元的融资。拿到千万美元融资之后,悦跑圈的重点将是主要做线上线下的赛事,着力打造自主引进的IP赛事和联赛。

   

   

  与CBA合作,消费金融、众筹业务与赛事相结合

      2014年11月1日, 2014-2015赛季CBA联赛正式打响,本着对奋进不止、更快、更高、更强体育精神的追求,京东金融作为CBA独家互联网金融合作伙伴,积极助力中国篮球事业、推动体育经济向互联网化拓展,这场与国内顶级赛事的跨界合作,将成为业内标杆。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金融涉足体育赛事在国内尚属首例,京东金融不仅将全程关注和跟踪本赛季400余场赛事,旗下消费金融、众筹等业务还与赛事相结合,为球迷奉上了优质的金融服务体验,让观赛变得更精彩,随着CBA联赛的深入,京东金融将互联网金融引入到体育赛事中也开始深入人心。随着CBA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京东金融旗下明星产品——京东白条,以“先消费、后付款”的赊购方式,已为球迷推出了超前购买明星装备,更提供了购买关键赛事稀缺性门票的专属特权,活动上线不到三分钟,便被球迷一抢而光。京东众筹在赛事开始同天推出了筹CBA总冠军戒指众筹项目,触动了球迷用户心中深藏已久的总冠军梦

      2015年8月3日,“巴特尔走进京东众筹”活动在京东惊喜上演,当天,众多球迷不仅一睹偶像风采,更与体育明星做互动游戏,吸引了不少用户眼球。据了解,此次巴特尔亲临京东是京东众筹自成立以来打造的一场最高规格的体育明星见面会,京东体育众筹创造性的运用了互联网思维,颠覆了体育界的一贯玩法,成为了众筹行业跨界体育的典型案例。篮球解说员、NBA中文网官方主持人柯凡表示,“巴特尔是中国篮球运动员巨匠,在NBA曾有辉煌的表现。这次巴特尔退役采用众筹的形式,让人颇感意外和惊喜,在篮球领域可说是一次新鲜的尝试,我认为这是对互联网思维的一个创新性运用,众筹让偶像不再遥远,普通人也能实现与体育明星的零距离接触。

   

  与重庆国际马拉松赛合作,提供创新金融服务

      1月13日,2016年重庆国际马拉松赛前新闻发布会在主办地重庆召开。会上,京东金融与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主办方签署合作协议,京东金融将为本次赛事提供赛事推广、线上报名支持、运动保险赠予等诸多服务。京东金融方面负责人表示,从品牌层面来说,与体育场景合作是未来品牌推广的新阵地,京东金融提供的在线报名支付、“酷跑险”保险体验、众筹赛事、线上资源传播等多方面合作内容,能够为体育产业和普通用户提供最优质的金融创新服务。

      据统计,2015年全国共举办了各项马拉松比赛和跑步活动比赛接近300场,参赛人次近500万。可以说,长跑活动已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运动方式,覆盖人群多以70、80后居多,且以高端职业为主,路跑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据国务院46号文件显示,到2025年,体育产业的总规模将要超过5万亿元,并要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与不同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借助这些企业的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能够更加有效的加强体育运动在民众之间的推广和参与感,而这正是京东金融要做的。通过在体育领域的大力投入,能够加强用户对于京东金融的认同感和感知力,让用户通过京东金融接触马拉松赛事,让用户通过马拉松赛事了解京东金融,实现双方向影响力的提升。

  此次重庆马拉松赛事,京东金融通过旗下消费金融、众筹、支付、保险等业务线的创新金融产品,让用户从活动推广、参赛报名支付、运动保险输出,再到跑友在线上线下的互动,均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和产品支持,让跑友享受最畅快淋漓的体育赛事。

  在赛事的报名阶段,所有报名渠道均可使用京东支付进行在线报名费用的支付,并有机会获得1分钱支付报名的机会,在成功报名后提供京东账号并激活京东白条的前1000名用户还可获得免单福利。此外,在报名成功后,京东金融将为赛事参赛者和工作人员提供一份运动酷跑险,并将以短信息的形式推送到每位参赛者和工作人员手机上进行告知。

  京东金融相关负责人介绍,与重庆马拉松赛进行合作仅仅是京东金融今年跨界体育领域的一个开始,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京东金融将参与到全国各地的各类长跑赛事活动以及其他体育赛事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推进国内大型体育事业和全面健身的发展。

   

   

   

   

      

      作为老牌军品制造商,A股上市公司,际华集团近年来响应国家“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号召,积极进军体育旅游服务业, 打造体育旅游综合体“际华·目的地中心” 项目,融合传统奥特莱斯购物和休闲体育运动,形成独特的“1+X”业态模式。该项目将奥特莱斯与室内滑雪、室内冲浪、风洞跳伞、室内攀岩和赛车展示模拟驾驶等室内极限运动等运动项目引入,成为中国首个融合多种室内极限运动、时尚奢侈品购物中心、高级休闲酒店餐饮等诸多商业业态的体验中心,基本上能够满足一个家庭不同年龄结构的休闲度假需求,用户黏性和消费需求能够得到较好保证。

      际华集团计划10 年打造35 个体育旅游综合体,在长春和重庆建设的“际华·目的地中心”项目已在施工中,江苏扬中项目也已启动。

   

   

   

   

   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浙江省宁海县,位于东海之滨,天台山和四明山在这里交汇,三门湾和象山港在这里相拥,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又有搏击海浪的粗犷豪放,是一座山海兼具、风光秀美、舒适休闲的城市,更是“中国旅游日”发祥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十佳运动休闲城市和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

  这里层峦叠翠,风景如画,全国首条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蜿蜒其中;这里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开始山河壮游的第一站。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促成宁海将户外运动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张王牌。

   

  “千里走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徒步穿越活动

  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于2009年开工建设,项目分两期进行,总投资1000万元,总长500公里。设计施工与生态环境相融合,吸收了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在健身步道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和标识系统。

  步道犹如一条玉带,把沿途的生态景观、民俗风光、景点景区、农家乐等资源连接起来,形成东部海岛观光、森林温泉养生度假、徐霞客古道乡村风情、三门湾农渔体验、西部森林生态健身等主题突出的特色旅游带,亲子线路、科普线路、红色教育线路、古寺朝拜线路、油菜花观赏线路、戏水溯溪线路等徒步线路,满足了社会各界不同年龄人群的健身需求。勇闯天涯、狼牙、群狼、青春、开游汇等新的户外俱乐部不断诞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驴友”慕名而来。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和户外运动的发展,实现体育和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宁海县历时一年10个月时间编著完成《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宁海路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绍了宁海步道和步道沿线的景区景点、自然景观、文化遗迹、古镇古村等,成为了解宁海健身休闲旅游的指导书,熟悉宁海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的参考书,推动步道经济发展的工具书。

  持续举办了4季的“千里走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徒步穿越活动,以步道为载体,每季均选取7条经典线路开展7站活动,成为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全民健身活动之一。

  目前,宁海步道已累计接待国内200多批次考察团,累计吸引近1000万人次前来徒步。2014年,步道沿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近170万人次,同比增长25.9%;营业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29.2%;带动土特产销售2亿元。

  这条依托宁海山水风光建设的千里休闲步道,春可观花、夏可溯溪、秋可赏叶、冬可踏雪,先后获得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示范工程”、“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2013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奖”、“中国户外评奖大会最佳基地奖”、“宁波市十大时尚事件”及“宁波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2013年、2014年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等荣誉称号。

  在全社会倡导“走步道、爱户外、享生活”的健康运动方式和生活理念中,一条条健身步道、一个个运动休闲团体、一种种运动爱好都充满魅力与活力,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成为健身之路、休闲之路、富民之路、发展之路、强县之路与宁海县对外展示的新名片。

   

  中国运动休闲大会

  宁海“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适宜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把体育元素融入绿水青山之中,依山而动、逐水而发、凌空而起,把体育设施建造在山水之间,大力发展登山、滑雪、露营、攀岩、滑翔、游艇、垂钓等户外运动,让体育随着山水一起动起来。

  在2014年创新推出中国运动休闲大会基础上,2015中国运动休闲大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体育产业2025年战略目标,整合聚集优良资源,集中开展全国规模的经验交流峰会、国家级全民健身实践活动、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户外用品博览展示,广泛交流和宣传推广“运动休闲产业经济未来发展”的新思路,从而引领运动休闲产业新潮流,展示新时代城乡居民的健康生活。

  本届运动休闲大会包含2015中国体育论坛、2015中国户外运动节、第四届中国户外用品博览会三大板块,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颁奖盛典、徐霞客山地马拉松宁海越野挑战赛、浙江省第四届攀岩锦标赛、2015千里走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徒步穿越活动、2015自由式轮滑公开赛、2015夜跑前童古镇、2015环中国业余自行车赛宁海站、2015全国休闲垂钓大赛、全国家庭健身挑战赛、摄影比赛等十余个项目。

  中国户外运动节包含了“奔跑吧,驴友!”及“千人露营大会、露天狂欢酒吧”等内容,结合了专业性、体验性和娱乐性,新增了露天酒吧、DJ热舞等体验环节,集趣味和挑战为一体,主打休闲、运动、户外、竞技等元素,吸引了众多户外爱好者的参与。

  中国户外用品博览会主打轮滑产业展,展出规模近3000平方米,70余个展位,20个运动休闲城市、20多家轮滑知名企业(30个展位)参展,为户外休闲产品生产企业、供销商和户外运动俱乐部等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综合平台。

  徐霞客山地马拉松宁海越野挑战赛邀请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冠军陶璐娜、2015北京田径世界锦标赛4×100米亚军谢震业及王静、花雕、夏伯渝、吴涛、唐荣尧等5位“当代徐霞客”领跑,650名国内外专业运动员参加,其中外籍选手50名。

  浙江省第四届攀岩锦标赛共有9支队伍70余名专业运动员参赛;夜跑前童古镇有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王丽萍、羽毛球世界冠军叶钊颖、国内知名演员鲍天琦、国内知名歌手等作为嘉宾参与活动,60人的队伍围绕前童古镇的知名文化景点开展定向比赛,对前童古镇打造以运动、旅游、观光为载体的特色古镇,促进当地的旅游开发和周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宁海县胡陈乡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打造集轮滑、攀岩、越野自行车、皮滑艇和滑翔伞、垂钓、露营等覆盖水陆空的立体户外运动基地,专门委托专业设计机构对胡陈户外运动小镇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把涵盖吃、穿、住、行、购、玩等运动休闲必备项目的户外运动核心区与当地农家乐、农业基地、餐饮食宿等进行有效结合。目前,梅山标准钓鱼池、长山嘴露营基地高标准建设。

  当地还引入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建成全国首个县级休闲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带动市民参与运动休闲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在此基础上,依托176公里的海岸线、500公里的小流域,投资千万元规划建设环标准海塘线、环西溪水库线、河溪道沿线三条休闲自行车道。由宁波辉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浙东第一尖·雪山欢乐谷项目,集旅游观光、户外运动、会议餐饮于一体,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滑草、滑雪场运动休闲项目之一。

  立足休闲推动全民休闲,以大众需求为导向,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体育中心与户外运动设施建设,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让运动休闲与群众更亲近。宁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娄黛敏说,竞技场上运动员是主角,群众是观众;休闲运动大家是都主角。全县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理念是,全民共创、共享运动休闲的魅力,提高生活品质。

  “十三五”规划,户外运动与体育产业一直是宁海县委、县政府在体育领域着力打造的方向,体育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宁海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2013年,宁海县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运动休闲基地,并连续两年获省体育产业突出贡献奖。浙江省体育局领导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理念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崇尚和追求在旅游中健身,放松身心;在休闲中运动,回归自然的生活。

  宁海县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制定县级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县市区,明确提出了打造“两带、三地、两中心”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在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进一步高涨,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逐步形成。

  以宁海县为例,陆域面积1843平方公里,人口64万。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09.8亿元,公共财政收入65.6亿元;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5.31亿元,成为全县继文具、模具、灯具、五金工具、汽车配件等“四具一配”后的新经济增长点。

  把发展体育制造业纳入宁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托国家、省市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制订出台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出台积极落实体育制造业发展所需的专项扶持资金和有关土地税收、信贷、能源消耗收费方面的优惠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以不同方式投资体育用品制造业,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投融资促进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服务体系,鼓励和推动宁海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

  在三门湾开发区规划建设占地1平方公里的体育产业园区,目前已纳入了全县重点招商项目,在扶持本地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快速壮大的同时,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和创业板上市的户外用品企业落户体育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宁海体育用品制造业由分散经营向产业集群转变,形成研发、生产、展销的完整体系,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目前宁海县已初步形成两个规模较大的企业集群,一个是深甽的登山杖企业集群,该镇拥有运动杖生产企业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形成了年产运动杖1500万根、年产值7.5亿元以上的生产规模,年产值占到全国同类产品总产值的80%左右,是全国最大的运动杖生产基地,约占全球70%的市场,被评为“中国运动杖之乡”。

  另一个是西店的户外手电筒企业集群,自2001年该镇成为国内最大的镇级手电筒生产基地以来,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增加手电筒品类和技术含量,加快升级换代,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LED铝合金手电筒占到了全行业产品份额的70%,绝大多数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

  户外运动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户外用品产业的兴起,登露营帐篷、跑步机、滑雪板、户外炊具等户外用品企业达11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余家。金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开始从事民用铝制品生产,现在转型生产户外炊具,2014年销售额比2013年增长了30%,网络销量翻番增长。

  2015年,宁海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领导说,宁海在探索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特别是运动休闲产业发展方向,先行先试,不断创新。

   

   

宿迁市体育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宿迁市体育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